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活在旅途中 > 正文 77、颐和园那短暂的时光

正文 77、颐和园那短暂的时光

书名:活在旅途中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Sa柔儿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颐和园,是一座闻名于世的皇家园林。几经战火,依然保存完好。去北京旅游,这里是其中一个必到的景点。在我出发的头一晚,正巧遇到可以磅体重的称,于是我穿着厚重的衣服跳上去,结果显示我没胖。当时以为自己眼睛出了问题,对着店家问:“阿姨,请问你家的称准吗?”

    她莫名其妙的望着我:“怎么会不准?”

    而外婆就在一旁含着牙签笑起我来:“真是个神经病。”

    得知自己并未因为旅行的放纵而发胖,我心里乐得很,当晚睡得很沉很沉。

    一早起来,安排的行程首先是颐和园,接着是圆明园。

    因为选择住在宣武区的陶然亭,就是想着这带交通既方便又清幽,适合我这种睡眠质量不好的人。一出去,春季的北京柳絮满空飞舞,让我好些不适。即便洒水车已经路过几次,感觉空气里依然浑浊得很,一个不小心将柳絮吸了进去,我差点喘不过气。

    那时候就在想,如果遇到有哮喘症状的人,那岂不是危险?

    事后问了些朋友,这些毛绒很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难怪街头有很多人带着口罩,没带的人个个都皱着眉头,一脸苦相。

    仔细研究过北京的交通路况,大致知道颐和园可以坐地铁去。但是我耐不住性子,还是找了一个路人问。

    “大叔,请问颐和园怎么去?”

    我低头哈腰的,样子一副真诚。

    “你坐地铁去到北宫门之后走出去就是了!”

    大叔很客气,他在指路时又有人围了过来,七嘴八舌的教我怎么走。

    “瞧,往前走,那里就是地铁站。”

    “很简单的,一过去看线路图就知道了,别走错方向。”

    问一个路,那么多人跑来回答,我很感动。连连点头向大家致谢:“谢谢了,谢谢你们。”

    告别了那些热心人,外婆由衷的感慨:“北京人还是热情。”

    我没有再吱声,经过呆在北京的这几天,关于这里人的热情,我是深有体会的。或许在外界看来首都人民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你若对人客气,别人也会这样对你的。

    地铁果然便捷,不多会便到了颐和园附近,我们两人边走边看,想象着当初皇城脚下的故事。

    买好票,我这才发现人出奇的多。

    有从五湖四海过来游览的,还有当地组织旅游的,每个人都会在门外那块‘颐和园’的石碑边细细琢磨。我不知道是想要拍照留念,还是在想过去这里发生过什么,那块石碑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

    虽然明知道当年被八国联军将里面洗劫一空,并且军阀混战时破坏不少,可带着回顾历史的心情在里面走着,感觉还是有所不同。

    走得不算久,我跟外婆就累了。

    大家心里都明白,是头一天爬长城的缘故。小腿与大腿都有些酸痛,特别是下阶梯时更是明显的吃力。

    “歇会吧!”

    外婆给我递了个眼神,示意两人在长廊那里坐坐

    极有默契的,我们两个背靠背,将腿伸直,然后就在长椅上望着那些过来春游的小朋友。

    他们笑得可真灿烂,童真的脸上肆无忌惮的露出真挚。与他们同行的老师不断的叮嘱着什么,小朋友们嫩嫩的小手不时指向这里,又指向那边。

    “幺儿,你小时候也是这样的!”

    那时间,外婆的脑中漂浮出过去我孩童的模样,在她看来,不管我多少岁了,依然是她心目中的孩子。

    “还记得那时候你老打我,哼!”

    我撅起嘴巴,做了一个生气的样子。年轻时候的外婆有些冲动,有时候言语间冒犯了她,我就会狠狠的挨揍。可是长大了,我却没有丝毫怪责她的意思。血浓于水,又是至亲,何必耿耿于怀那些事情。

    “棍棒出少年,你看你现在不也成才了吗?”

    提起那些日子,外婆才没有懊悔过,她总记得我那时候成绩好,每天放学回来做完作业后就乖乖的在家,偶尔下一次楼也要通过她批准,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学生。

    “还不是被你打出来的。”

    “哼,你以为我不打你,你能有今天吗?”

    说到伶牙俐齿,外婆丝毫不会逊色于我。饱经风霜后的她,脸上更多的是睿智。许多老人不明白的道理,她明白。许多老人跟不上社会,早已脱节,而她的思想越走在尖端。

    作为长辈,外婆并不会一味的要求成年后的我该如何,每次有些困惑问她时,她总是郑重其事的将自己的意见说出来,最后对我说:“这只是我的建议,最终该怎么决定还在于你。”

    那些精致唯美的建筑就在身边,我们两人畅谈起彼此的价值观。

    似乎在颐和园里,风景只是为了衬托我们的心情,对那些导游的大喇叭声响已经产生了免疫力,世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祖孙俩背靠背,肩并肩,不再是长辈和小辈的关系。更多的是朋友,那种可以将心事一一诉说的朋友。

    聊了好久,我们才站起来进去偏殿里面欣赏过去遗留下来的旧饰物。

    小巧精美的鞋子,让我想起三寸金莲的残酷。

    纹路细腻的花瓶,让我想起清朝时的辉煌。

    龙袍,这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封建时代有多少人为此而葬送生命,兄弟厮杀。

    每个殿都有它们的故事,每个朝代都无可避免的从开国到兴盛又走向灭亡。在那些年代,战火不断的岁月,受苦的还是平民百姓。多少人颠沛流离,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妻离子散,又有多少人因为战争而命丧黄泉。

    晚清,是一个让人惋惜的时期。

    中国懦弱得签下一条又一条不平等的条约,直至今日回望,我们的祖国从世界强盛走向任人鱼肉的地步,究竟是谁的错?好在,这一切都过去了。即便现在依然有着哀怨,但比起混乱不堪的动荡时期,已算是种幸福。

    新浪微博sa柔儿,写作只为快乐,与复杂无关。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