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抗日之我为战神 > 正文 第三百二十四章 新的攻势

正文 第三百二十四章 新的攻势

书名:抗日之我为战神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风雪云中路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当初在签订协议的时候,美国人压根就沒有想过当时贫穷的,大不多老百姓连肚子都吃不饱,连粮食都要美国支援的中国人,除了部分矿产资源和能源之外,还能有什么可供出口的。

    而中国东北和华北控制在**手中的根据地,又会成为战后大量美国农产品和轻工业产品的倾销地,签署了这个协议,对于美国人來说百利而无一害,可以廉价的获得大量的中国矿产资源,同时又为美国商品找到了一个新的倾销地点。

    中国人在经济上,根本就不可能会对美国带來任何的威胁,中国人除了钨和锡之外,并沒有可供出口的任何东西,包括农业在内,美国方面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根本就沒有太多的考虑。

    在二战之中奠定了世界头号军事、政治、经济强国地位的美国人,实在是太过于自信了,也许在军事上,他们曾经视中国人为威胁过,当然这个威胁,最多也是针对他们所谓的势力范围,而不是对美国本土。

    即便新中国的中程地对地导弹,远程轰炸机服役,美国人也沒有认为中国会对其本土形成威胁,但美国人又认为必须遏制中国在军事上的强大,一直在对中**事工业的发展采取遏制手段。

    所以在二战一结束,便以制止中国内战爆发的名义,对**各个根据地,实施最严厉的技术和工业设备的封锁,所有涉及到重工业发展的设备,除了部分发电设备之外,清一色的禁运。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一直实施比对苏联更为严厉的技术制裁,虽说在五十年代末,工业设备出口管制略微缓和了一些,不过在高科技的封锁,反倒在一定程度上还变相加强,但是在经济上他们从來沒有认为过,中国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

    新中国成立之前划出的对美实施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地区,正忙着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工业设备,但美国人又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需要的工业和技术设备他们不卖,卖的那些轻工业产品,却已经成为进行解放全中国战争的根据地,既沒有能來也沒有需要去购买。

    煤油在大庆油田开采之后,已经用不到美国人的产品,重点以航空燃油和船用柴油为重点所有的燃料,美国人统统对根据地实施禁运,至于农产品的消耗,有了东北这块中国最富饶的高产农业区,除了棉花之外也压根沒有美国人什么事情。

    三江平原与嫩江两岸的大规模开垦,使得东北粮食产量翻了几翻,从原抗联所属改为直接隶属中央军委,建国后改为东北农垦总局的东北生产建设兵团,粮食产量足以满足关内外所有部队的需求。

    不仅不需要进口美国粮食,反倒是每年还向美国出口上千万美元的大豆,依托抗战时期东北建立的工业基础,以及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对苏与东欧国家的易货贸易,以及拆卸日本本土的大量工业,东北经济一直迅猛发展。

    在加上那个年代的中**员,所特有的坚忍不拔的意志力,以及建设新中国的干劲和冲劲,东北工业发展几乎是一年一个大变,整个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工业发展速度高达百分之二百,美国的粮食和轻工业产品,在根据地是沒有人购买的。

    等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实施的高度计划经济与地方集体经济并存的经济体制,所有外汇的交易,外贸审批权都由国家一手掌控,即便给予美国贸易最惠国待遇,但是所有的贸易计划,都需要中央审批。

    而且还是那个老问題,中国最需要的技术和设备,以及所有涉及到军事装备方面技术的东西美国人不卖,就连中国进行工业建设,最急需的大吨位载重卡车,矿山设备和工程卡车,大马力船用柴油机等美国人都对中国实施相当严厉的出口限制。

    至于中国人不需要的那些生活奢饰品,虽大规模的倾销但却沒有人去购买,而且美国批准出售的轻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因为价格的原因,根本就沒有市场,这个贸易最惠国待遇,对于美国來说几乎是屁用沒有。

    但是对于中国人來说,那就完全两码回事了,建国后在国家大力鼓励之下,那些投资少、见效快的轻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不仅牢牢以价格和相对不错的质量优势,占据了国内的市场,而且出口量一直都很大。

    先是纺织品和轻工业产品,后是小排气量汽车、家用电子产品攻占了大半个美国市场,从美国人的口袋里面捞足了美元,甚至中型客机,都抢占了一部分的美国市场,而美国的产品因为劳动力价格昂贵,导致普遍价格偏高,虽然质量占据优势,但是却很难打入中国市场。

    最关键的是,这个该死的协议当初签订的时候,给予美国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地区,是指当时**的控制区,也就是华北、东北,加上华东与西北的一部分,但是美国人要给中国出口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却是整个中国所有的地区。

    等**建国之后,给予美国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地区依旧还是那几个省,其他地区,包括整个中国除了东北之外,最发达的华东地区一直对美国商品说不,这么一搞下來,也就说人家给美国的地区,只有人家的五分之一面积。

    而这五分之一的中国,对美国物资和原材料以及生产技术的需要,虽然也大量需要美国最新技术和科技价值含量高的科技产品,但是这些产品统统都在美国禁运名单之上,美国可以出口,除了大型发电以及输变电设备,以及一些冶金设备之外,美国政府同意出售的东西几乎为零。

    但在这份协议之中,美国需要给中国人开放的市场,却是面对整个中国,这么一算计,美国人基本上无利可图,反倒是把自己的市场整个拱手想让,要么放开技术制裁,同意出口中国人最急需的航空喷气发动机、大马力柴油机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要么就接着吃亏。

    美国人找到中国人要求修改贸易协定,但是杨震却坚决不干,直接告诉美国人,修改可以,要么解除对高科技产品,对中国购买美国科技专利和中国留学生选修专业的封锁,要么就这么下去,大家还是该干嘛干嘛。

    先是欠债不还,在对日战利品上耍了美国一把,接着又在贸易上搞出这么一堆花样,美国人对杨震简直恨之入骨,全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之中,为了研究杨震这个家伙究竟是什么人的研究所,就达到十五六所,每年关于杨震的研究报告,达到了上千份。

    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名单上,杨震一直是排在前五名的,甚至杨震的一举一动,美国中央情报局都有几百位高级探员在死死的盯着他,如果杨震在政坛上消失一个月,美国人就要花费一笔不菲的资金,研究这个家伙消失这段时间究竟去干了什么。

    最搞笑的是在七十年代初,杨震因为旧伤复发,到海南岛养了半年的病,半年之内沒有摸清楚杨震下落的美国政府乱成一团,花费了一笔不菲的代价,专门研究杨震这半年干嘛去了。

    当在七十年代末期,接任中央军委主席之后的杨震第一次应邀访美的时候,美国人甚至抽调了几百位所谓的中国问題专家,转门研究杨震这个中国第二代领导群体之中最年轻的人,在这次访美究竟会搞出什么幺蛾子來,如果不是杨震当时举足轻重的地位,恐怕美国人会宣布杨震终身为不受美国欢迎的人。

    不过这些事情杨震虽说现在就已经开始秘密谋划,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着手部署,尤其是对日本本土下一步的轰炸重点,已经要求航空兵按照自己要求制定计划,在目标的选择上,一定要多注意一些。

    但是现在已经秘密组建一个郭炳勋都不知道,包含着情报、政工、工业专家,以及对日经济专家组成的精干小组,正在苦心筹划,从情报到目标的选择,包括后续可能带來的结果都要反复仔细考虑到的杨震,根本就沒有想到自己这个计划实施之后带來最终的影响。

    现在对于杨震來说,重点还是放在眼下的战场之上,不过尽管杨震对郭炳勋的担忧不以为然,但多准备几手在杨震看來还是必要的,杨震最终还是决定同意郭炳勋,对日军可能会采取的某些做法,拟定一个应对计划。

    还是那句话,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日军虽说战术死板了一些,变通能力差了一点,但并不能说这支军队,从大脑到脚后跟全身彻底都僵化了,这支军队的应变能力,还是可以的,对新战术的反应能力,虽说慢了一些,但并不代表他们彻底的不接受,有些事情,还是及早做一些准备,以免到时候被动为好。

    在杨震与郭炳勋快速的拿出应对办法之后,抗联将手中所有的预备队全部投入一线战场,在四平战场,集中东北战场全部的坦克、飞机,对四平方向采取了正面挤压、两翼钳制,与大纵深迂回配合的整体战术发起最新的一次攻势。

    为了将日军的注意力,从山西战场吸引回东北,杨震从四平正面抽调一部分兵力,向康平、法库、昌图方向发起大纵深的穿插行动,经彰武向巨流河一线,发起强行攻势,直逼四平一线日军各个师团的纵深,以及整个的大后方,并摆出再一次兵逼奉天的态势。

    兵锋直指***子、虎石台、新台子等奉天外围各个要点,配合正面发起的攻势,试图再一次对四平一线的日军,发起前后夹击,而此时整个南满腹心之敌,在原有部署在开原、铁岭一线的一个师团被成残废之后,关东军已经是无兵可守。

    而在原本相对平静的热河战场,抗联以及配属指挥的挺进军一部,不断集中兵力是关东军依托努鲁儿虎山一线,构筑的防线发起攻击,在努鲁儿虎山区,两军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炮战,这一战将关东军和整个日军大本营的注意力,从华北战场又吸引回的东北战场。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