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殖明 > 第011章 四大家族

第011章 四大家族

书名:殖明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海上神山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唐超进到王府来时,已换了一身锦衣常服,更显娘们般的秀弱,但要是谁真把他当娘们一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唐超拜见世子,不知世子召我来有何吩咐?”唐超一见面就对郑锦行了一个单膝下跪的大礼。

    “唐超,你看起来像娘们,身手却不凡得很呢!”郑锦摆谱地坐在椅上,并不急于去扶起唐超。

    “让世子见笑了,世子三箭连珠shè龙旗,一箭飞电shè落帽的身手真让唐超拜服不已!”唐超微抬头看向郑锦,那目光中显出的拜服神sè和他的言语很显得表里如一。

    “呵呵!”郑锦很受用地笑了笑,又问道:“唐超,你今年多大了?”

    “回世子,末将今年已十九,将及冠礼。”

    “哦,还很嫩,未成年啊!”

    “世子此言差矣,霍去病十九岁已提兵十万,北击匈奴,封狼胥山。”

    “好,有志气!”郑锦这时才起身去双手扶起单膝下跪的唐超,按住他是双肩,目光炯炯说道:“唐超,我让你做我的侍卫队长如何?”

    郑锦的侍卫队也即延平王府侍卫队,那可不是一个队,而是足有500多人一个营的jīng锐兵力,而王府侍卫队长要比一般的营参将的地位待遇更高。郑锦的原侍卫队长名叫冯锡范,按照已知历史的发展,冯锡范后来可是与陈近南、刘国轩、并列的明郑时期的三大主将之一,但他最后弄jiān进谗,拉拢刘国轩一起排挤陈近南,又在原郑锦死后毒死了他长子郑克臧,拥立昏庸的郑克塽,最后又投降了满清鞑子,这样的侍卫队长穿越过来的郑锦当然早就找个借口将他打发了。

    现在唐超听说郑锦要让他做侍卫队长,一下由一个小兵变成了比参将还高一级的存在,连升五级都不止,那种激动……

    嘿嘿,这小子其实也没怎么激动,好像早已知道了这回事似的?是他自己早已猜到了还是陈近南向他透漏了风声?

    小子只是秀气的眉眼微露一丝欣喜之sè,然后及时地又向下单膝下跪向郑锦行了一个标准的大军礼:“末将谢世子赏拔,为世子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郑锦只好再次麻烦地扶起唐超,笑道:“唐将军请起!霍去病是汉武帝的内弟,你也是我的内弟,所以内弟也有机会像霍去病那样提十万兵北驱匈奴,哦不,北驱鞑子!”

    “内弟?”唐超并不对郑锦自比汉武帝有什么怀疑不屑,只是好像对“内弟”这个称呼感觉还有些不妥。

    “你几月生的?”郑锦问。

    “八月。”唐超答。

    “你八月我七月,比你大一月,叫你内弟有什么不妥?”

    “可是,我是婉琴的……”

    “不用可是了。内弟可有表字否?”

    “还没有。”

    “我赐你一表字如何?”

    “末将深感荣幸。”

    “马超叫马孟起,你就叫唐超唐孟起。”

    “谢世子赐字!”从唐超的眼神来看对这个表字很感满意,正又要下拜以表谢意时,郑锦忙拉住了他:“孟起,你应该更男人一点,更何况我们内兄内弟的,讲那么多繁文缛节干什么!孟起,现在带我去拜见你爹,我要请他出山。”

    “遵命!”唐超唐孟起利落响亮地回答了一声,清秀的眉眼间一时迸发出“锦马超”般的勃勃英气。

    可正当郑锦带着唐超快要出王府时,却又被董夫人喊住了。

    “娘,有什么事等我回来再说吧!”郑锦回答一声就准备走。前面将朵娘打发走后,董夫人就说再给郑锦买几个贴身丫鬟,被郑锦拒绝后又说她娘家还有一个名叫青鸾的侄女才貌双全待字闺中xìng情良淑……

    董夫人见郑锦话停人不停,忙顾不得仪态三步并作两步急趋了过来,抓住了郑锦:“等你回来这事就用不作你了!很重要的事,你一定得现在就给我去……”

    “好吧,娘,你慢点说,我答应你去办就行了!”见董夫人那捶胸口喘气的模样,郑锦实在是有些于心不忍。

    董夫人见郑锦答应了,这才恢复了一贯的淑雅仪态,说道:“就是最近松江府不是闹教案吗,你大舅子也信基督,前些rì子我写信给他让他来岛上避一避,你大舅也答应了,就携你舅母、瑶姨,还有你若骐表哥一家,以及你青鸾表妹,都从松江府坐船过来了,刚才探子来报船已快靠岸,所以叫你赶紧过去迎接,估计箱子行李会有一大堆,你要多带几个人手过去的,马车我已经准备好了,就在府门口。好了,你快去吧,我在府里要准备他们的到来接风,忙得不可开交,没时间跟你多说了!”

    说完董夫人就转身去指挥丫鬟们搬这办那了,也不管郑锦答不答应。

    哦,刚才郑锦已经答应了,现在还敢放董夫人的鸽子么?

    郑锦只好暂先放下去拜访贤才,而是去接那些未曾谋面的亲。

    不知他们和原来的郑锦有没有见过面,反正现在的郑锦对什么大舅子、舅母、瑶姨,还有什么骐表哥、青鸾表妹一点印象都木有的。

    为了避免可能要闹出什么笑话,郑锦只好在带队去接亲的路上,找些借口和唐超套话打听。

    这不打听不要紧,一打听竟然打听出一个郑、唐、董、林四大家族的关系网来。

    原来郑锦的娘董玉董夫人的哥哥董世芳娶的正是唐明学的妹妹唐佳宜,所以那个什么董世芳既是郑锦的大舅子,也是唐超的姑父。董若骐既是郑锦的表哥,也是唐超的表哥,那个什么董青鸾既是郑锦的表妹,也是唐超的表妹,只不过一个是舅表,一个是姑表。

    而林家本来就是沿海闽地漳州、泉州、福州的第一大家著姓,现在仙游林氏的族长林兰友原任隆武帝的兵部侍郎,既是进士也是名士,而他的儿女与郑、唐两家都结了亲。

    林兰友的儿子林敏政娶的是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虎的女儿,也就是大将军郑泰的妹妹郑淑娘为妻;而林敏政的妹妹林澹如嫁给的人正是唐显悦的儿子唐明学。所以唐超既有一个董家的表哥董若骐,也有一个林家的表弟林嘉谟。唐婉琴既有一个董家的表妹董青鸾,也有一个林家的表妹林黛眉,一个是姑表,一个是舅表。

    那么郑锦和未婚妻唐婉琴也共有一个表妹——董青鸾。

    这其中的复杂关系唐超不过蜻蜓点水地说了几句,郑锦自己脑子转了半天才将其中的关系弄清楚。

    而那个瑶姨,董世芳的小妹董静瑶,也就既是郑锦的小姨,也是唐超的姑姨的董静瑶,听说命运有些悲惨。

    七岁那年,董静瑶就由父亲作主许给了嘉定县一个钱姓同年的儿子。只可惜的是,董静瑶十二岁那年,发生了悲惨的“嘉定三屠”,钱家全家十岁以上的男儿都在屠城惨案中被杀尽,十二岁的董静瑶也就成了未婚而先丧夫的“寡妇”。这样的情况再改嫁虽然法律上是允许的,但并不为当时鼓励寡妇守节到处立贞节牌坊的舆论道德所推崇,唐静瑶以后竟一直住在娘家未嫁,现在已经二十八岁的大龄,估计这辈子也不会再嫁人了。

    二十八岁,放在郑锦前世那个时代,没有结婚的女子多的是,但放在这个时代,真的是凤毛麟角,因为三十岁都有不少女子快要做nǎinǎi了,二十八岁真的已是大龄姑娘。

    所以郑锦也能理解,为和唐家对十八岁的唐婉琴的婚事为何那么着急,要唐婉琴再等他十年那所有人都会认为是牺牲了唐婉琴。

    快到海边港口时,骑着马的郑锦远远就看见岸边立着一个只一面却难忘的背影,那样的高挑窈窕,那样美得动人心魄,正是那天在阅兵场观礼台上惊鸿一瞥的那个背影。

    现在她换了女装,长长柔顺的青丝被带子松松在后低扎住,顺垂于纤腰之际,海风吹起,衣带飘飘,有一种难以言表的临风飘逸之致。而那飘逸中的宽袍大袖的厚重感,那像白桦树般紧并挺直的双腿,还有虽纤柔却端正的肩背,又无形中散发一种让人不敢冒犯的强大气场。

    更近些,可以看见她曲裾深衣的边上松绿sè的绕襟,以及以上白底黛绿sè的小朵印花。曲裾并非那种曳地的长曲,而只是绕襟过膝的短曲,下面还覆有一层轻柔素白的软折菱裙。这样深衣下的折绫裙和衣上的柔婉印花在她古雅厚重的气场上又平添几分女xìng的妩媚。

    曲裾深衣的女子衣服式样在一千多年前的汉、魏时期还比较流行,到了两晋开始式微,再到了隋唐,女子衣式流行没有曲裾深衣,而是各种齐腰、高腰、齐胸的襦裙,到了明代,在襦裙之外更流行一种衣在裙外,不系腰带的袄裙,曲裾深衣更是成了老古董。

    而现在郑锦已知道,这个穿着复古衣服一点也不时髦的女子正是唐超的妹妹,也就是和自己已有十五年婚约的唐婉琴。

    不知为何唐婉琴今天要穿这样一件老古董出来迎接她远道而来的表妹。这可能表明董青鸾和她关系较好,不怕她耻笑落伍古板什么的。而对于于她姑姑唐佳宜,则她穿得这样古雅庄重当然是更没什么问题。

    她当然不知道郑锦今天也要来接亲,更不不知道郑锦是汉服控,而特别稀罕的就是这种汉、魏款式的曲裾深衣。若论既厚重大气又灵动飘逸,既华贵典雅又能显出婀娜身姿,无论是襦裙,袄裙,还是半臂、褙子、斗篷等其他款式的汉服都不能曲裾深衣相比。

    为何隋唐弃曲裾而流行襦裙,郑锦想大概是唐朝MM普遍都比较矮胖,矮胖子穿那种绕襟束腰的曲裾只能是难看死了,所以唐朝的齐腰襦都比较少,更多的是高腰襦或齐胸襦。

    而明代开始流行袄裙可能与zhèng fǔ鼓励女子的贞节cāo守有关,因为襦裙是下裙在上衣外的,朱重八可能认为这有些放荡不雅观,所以就改成了上衣在下裙外,用上衣覆盖住了下裙,而且衣上不系腰带,不显玲珑凹凸的身材。下面的裙子也改成八幅、十二幅的硬褶马面裙,走路时不露脚不露腿型也不会随风飘逸。

    明初的这种袄裙对身材不好的女子是福音,却抹杀了身材姣好女子的青chūn。渐渐到了中明,上衣虽然依然不系腰带腰身却越改越小了,下面的裙子也开始流行比较飘逸的软褶丝菱裙。

    而到了风气开放zì yóu的晚明,由秦淮两岸的女子领衔风cháo,各种材质款式的袄裙都出现了,并也开始流行唐宋的襦裙复古风,只是更古的汉、魏风曲裾深衣,则依然是不流行的古董,除了偶尔几个身材极好气质又佳的,绝少有人敢尝试。

    现在穿着曲裾深衣临风而立在海岸边的唐婉琴,在旁边两个身着高腰襦裙丫鬟的陪衬下,更显得飘逸高致风华无双。

    丫鬟旁边的不远处还站着七、八个头戴青帽、身着短褐的家丁,以及两个头戴东坡巾,身着直缀深衣的中年男人。

    唐超远远看见那两中年男人就忙下了马,急趋过去行礼:“孩儿拜见爹、舅父。”

    唐超的爹和舅父,那不就是唐明学和林敏政?不正是自己首先想拜访邀请出山的两个人?郑锦也忙下了马,过去先混个脸熟。

    唐明学和林敏政看起来年纪相仿,只是一个要温和一些,一个更严肃刚峻些。两人虽然都是文士装扮,但看起来都有和一般文士不同的气质,大概这和他们都领兵上过战场有关。

    郑锦拜见唐先生,林先生,久闻两位先生大名,如雷贯耳,今rì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郑锦脑中回想起前世看电视时的这种见面客套话,不知现在适不适用?

    但又想今天不是来求见,只是偶遇,而且凭今天的偶遇就要说动他们出山太急于求成也不现实,所以不妨今天就云淡风轻点吧。

    无yù则刚。既然今天不求你们,郑锦顿时也潇洒从容起来。最后只用简单三个字就搞定了见面礼。

    “先生好!”郑锦走到唐明学作揖行了一礼。先对唐明学行礼除了有一层准岳父的关系外,更主要是郑锦记得陈近南的名单资料上记载有唐明学要比林敏政大一岁。古人以长为尊,先对长者行礼绝对没错。而称先生不称唐大人或者他曾经的官职唐主事,则更有考虑。

    “先生”这个词在明末清初这个时代还不是一种滥用的称呼,根据《论语》《孟子》《礼记》中对“先生”的用法和词义来,是对有德行的长辈的尊称,或者对有学问的得道高人的敬称。从老爹郑成功对陈近南敬称“陈先生”来看,郑锦知道今天称唐、林二人为先生绝对没错,且比称呼他们官职唐主事、林主事更显尊重,而且他们都已退隐,今天都身着文士常服,显然称“先生”也更适合。

    至于“唐大人”、“林大人”这种称呼,郑锦今天还不敢用。因为明朝以前,“大人”是对大贤人、王者以及父亲、伯父等的尊称,只有在鞑子朝,“×大人”才被滥用成官场上对官老爷的称呼。

    唐明学对郑锦的礼节看起来还算满意,微露出了一个长者和蔼的笑容,也简洁地拱手答了一礼:“世子好。”

    “先生好!”郑锦又微转身,对一旁的林敏政也作揖行了一礼。

    同样的事做两遍有时真的很必要。

    然而,就在郑锦自鸣得意这样礼节很不错时,却不知已被不远处一个清冷眼神不满地瞥了一眼。

    “你怎么对待我爹和我舅父一样的称呼礼节,可见你……”

    “世子。”林敏政比唐明学的答礼更简洁,只用了两个字,脸上也没露什么笑容,而且答礼时只略拱了拱手,那身躯依然像钢板一样笔直挺立没有丝毫的弯曲。

    对郑锦略答了一礼后,林敏政又对唐明学说道:“既然今天来了这么多人迎接,人数已足够,我想也不必我一把老骨头在这里站着碍事了,唐兄,容我先走一步。”

    怎么我一来你就要走?很看不惯我是么?

    唐明学忙伸手拉劝要走的林敏政:“敏政贤弟,世芳毕竟和你我同年一场,今天远道而来,我们迎接一下是应该的,何况你人都来了,还走什么呢?”忽然又一指前方的大海:“快看,那估计就是他们的船来了。”

    嘿嘿,原来林敏政看不惯的并不是老子,而是他的同年董世芳。在科举时候的古代,每三年一次大比同中金榜进士的同年那可是非一般的缘分,“同年”、“年伯”、“年侄”那都是可以托付生死的情谊关系。怪不得林家和董家无直接姻亲关系林敏政今天也来港口了。

    郑锦想着,也抬头望向远方的海涛浪涌处,只见一艘挂了一面大大的“郑”字旗的三桅中型福船正向港口乘风破浪驶来。

    郑锦走了几步,吩咐侍卫队的人站好位置,准备船抛锚时依次上船搬运行李。然后自己也站到了迎接队伍的最左边,也就是唐婉琴的左边,相隔两小步的距离,一起并肩看着那艘挂着“郑”字旗的帆船乘风破浪而来。

    在海风的吹拂中,忽然有一股甜甜细细、飘飘袅袅、若雪中寒梅的幽香传来,令郑锦整个人都为之一振,振作得简直有点亢奋起来。

    忍不住转头一看,在大袖飘飘,鬓丝垂拂的飘逸中,郑锦看到了一张美若天仙,风华绝代的侧脸。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