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逃宫弃嫡 > 正文 162勾心斗角

正文 162勾心斗角

书名:逃宫弃嫡  类别:网游动漫  作者:唐妡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总的来说,老大和八爷党,能力虽有,但缺乏帝王心术,所以摸不透帝心。反观养在康熙身边受其言传身教的老四,对康熙的喜好和想法却是深知杜明,深谙讨好帝王之道,夺嫡手段也高明多了。能被康熙看重,总是带在身边的十三,自然也是受益匪浅。老四和十三能走到一处,也不是没道理,手段心机样样不差,也都足够隐忍克制。

    网友:111  发表时间:2011-08-14 21:26:59

    单纯说,杀人灭口死无对证最傻了。老八又不是没杀过人,哪件事他藏住了?二月河里写得还算聪明些。

    看历史要看可靠资料啊,粘杆处老早就考证出不是特务机构了,肿么还有人信

    网友:xxx  发表时间:2011-08-14 21:52:20

    张明德这事,暗中做掉是最合适的。如果只是太子的事,上报给康熙就行了,可惜牵扯到算命的事,就有些得瑟炫耀的味道了,上报给康熙就是脑子秀逗了(所以说老大不行啊)。

    老八打死护军九十六那件事,是在醉酒的情况下打死了,本意就不是灭口,自然就不隐蔽。事后老八又下不了狠手,只是嘱托了家属不声张~要是狠下心,要么拿更重要的人危险,要么找个由头一家子远远地打发了,路上弄个意外事故什么的~

    所以说,老八玩阴谋诡计真不在行~

    粘杆处是干什么的,倒是真没有考察过~不过老四有自己的特务机关是肯定的,当初有个大臣在家里喝酒什么的,后来,雍正问他,他老实答了,雍正很满意,还把他们私下说的话搬出来~

    我再去找找原始的资料~

    网友:--   发表时间:2011-08-14 23:43:32

    能求问下lz那个‘万’字出处是哪里么?谢谢

    网友:来看‘史料’  发表时间:2011-08-14 23:51:43

    ‘当初有个大臣在家里喝酒什么的,后来,雍正问他,他老实答了,雍正很满意,还把他们私下说的话搬出来~’

    看到这句,打滚乐。民国小说当史料!

    坐等楼主用清穿小说做史料论证。

    网友:123  发表时间:2011-08-15 00:00:19

    说老八在一废里无辜,这不是笑话么?第一,讲老八要杀太子的,是老康,“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第二,太子被废后,老康为了端了他的势力,特意让老八去管内务府,结果他居然借这机会去拉拢人心;第三,老八后来连老大也想杀,当然这是老四说的你可以说是孤证不可信。但不管如何,当处其时,说老八无辜被牵连进去,倒还不如说十三呢!不过我很赞同你说的老八等人很缺乏政治头脑,换言之,夺嫡失败是自己根本没那能力不能怨别人

    另外,请问这血滴子粘竿处是老四的杀人机构见诸哪个史料啊?大臣在家喝酒什么的,人家拿来论证雍朝的密折制度的到你这就变血滴子啦?还什么要是换老四会杀了张灭口,老四又不是某些人那么傻啥事瞒得过康师傅吧?他只会捆了交给老康,要我说,老八既不杀也不交,他留着张明德分明是等他找人去杀太子么?只能再次证明利令智昏。

    网友:xxx  发表时间:2011-08-15 03:56:51

    雍正的这段话,我自然不信。老大给老三论罪八款时,还说曾经共同侍奉汤药的胤祉不孝呢。“杀大阿哥”怎么没在论罪四十款中找到,太神奇了,又多了一项杀兄的罪状,干嘛不放进去?求资料,求解惑,我是真心的。

    “讲老八要杀太子的,是老康”这句话太对了,深以为然啊,狠狠地点头~

    坐正,掏耳朵,一废开始,康熙的话我个人很侧目,尤其是给人论罪时。他还讲太子生而克母呢。

    “系辛者库贱妇所生,自幼心高阴险,听信相面人张明德之言,遂大背臣道,觅人谋杀二 阿哥,举国皆知。伊杀害二阿哥,未必念及朕躬也。”这句话是康熙五十三年毙鹰事件,父子最冰点时说的。事实上,最后定成这个罪名是有个发展过程的。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五日】,“倘果同胤禩聚集党羽,杀害胤礽……”这个是开始。提出要杀太子的是老大。“今钦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但是老大不是说我要杀太子,而是他以为康熙要“钦诛胤礽”,所以上赶着表白去了。老大是有杀心,但没杀胆。即使如此,也足够康熙暴怒了,苗头也不行。然后,康熙在审理结果尚未可知时,就下了判定,“聚集党羽,杀害胤礽”,顺道加上了老大推荐的老八“倘果同胤禩……”

    【九月二十八】,凌普案责老八“所查未尽”“妄博虚名”。很明显,是前面事件导致的迁怒。即使没有前面的事件,这件事也左右为难。当时,康熙已经对废储的仓促之举有后悔之意。这个案子,重了,打太子的耳光,不合此时康熙要放太子一码的心意;轻了,康熙也不乐意,贪污伸到皇帝的口袋了,是可忍孰不可忍。查办的人,怎么做都是错。更何况是“后必大贵”、他认定“谋刺太子”的老八,罪名就成了“所查未尽”、“邀买人心”。

    【九月二十九日】,张明德审理结果仍未出。“其党羽早相要结,谋害胤礽,今其事旨已败露。”这时,已经康熙的判罪,已经从“胤褆倘果同胤禩”的从谋,变成了“其党羽早相要结”的主谋,还是“蓄谋已久”。啧啧~这康熙一旦讨厌了谁,那人可是要多恶意,就多恶意,还是自幼就是奸的,“朕素所深知”。丫的,要是八爷自幼柔奸,你脑子坏了要八爷掌管内务府?还是您老早就慧眼如炬,就等着老八在凌普案上露狐狸尾巴了?

    “【不日】,张明德一案审结,【十月初二日】,康熙帝因之谓胤禩闻张明德狂言竟不奏闻”,瞧瞧,事实摆在眼前,罪名降成“竟不奏闻”了~

    随后,百官举荐,出尔反尔,欲立太子,群臣反对,固执己见,再立太子,复又废黜,提议再册,予以否决……这个过程中康熙心情的一波三折,就不赘述

    直到康熙【五十三年】毙鹰事件,在“父子之恩绝矣”的当口,这罪名又回复成“觅人谋杀二 阿哥”了。

    太子是有罪还是无辜,康熙翻来覆去,反正都是他说了算。

    老八有何罪状,又是康熙变了又变,全凭帝心。

    客观的说,“闻不上报”的判决是最公正的。但是,我前面也说了,这件事还牵扯到“后必大贵”的内容,不适合上报。不过,私以为老八没有想这么深,他是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没当成回事,只认为是江湖术士的一句戏言而已。

    此外,关于凌普案,“所查未尽”,究竟未尽多少?真心希望可以给我提供具体资料,让我看看自己是不是美化老八了。以老八的性格,与人宽和,不把事情做绝是可以理解的。再说了,这人情给的是太子,康熙不是标榜兄友弟恭么?老**太子是错,老八给太子留情面又是错,康熙乃这颗飘摇纠结的心就不能落个实处么?

    注意老八开始查凌普案、老大被责、凌普案结老八被斥的发生顺序。个人推测老大推荐老八请杀太子的事,老八并不知晓。一、老康没有公开,否则不会单独处置老八,对老大的处罚留到镇魇太子一事(你可以阴谋地怀疑,这是康熙恨极,故意安排胤祉陷害老大的,否则,以前面没有实证的罪名不足以圈禁老大)。二、老大也不会自己跑去说老八留有余地是性格使然。如果是因为知道了此事才故意宽办,我觉着以老八的政治敏感度,反应还没这么灵敏。

    此外,没有政治头脑,不代表没有做事能力,请不要偷换概念。输的是帝王心术而已。

    “这血滴子粘竿处是老四的杀人机构见诸哪个史料啊”我没说这话吧,前面我就表明了。倒是真心诚意地希望你解惑,“粘杆处老早就考证出不是特务机构了”。

    如果有人跟老四说,“你有皇帝之相,我可以杀了太子”,你觉得老四还会捆了给康熙?之所以推测老四会杀人灭口,是觉着老四心思缜密,做事不留把柄,最可能会这么做罢了,不这么做,那就是他还有更高明的应对之策,是我献丑了。

    “老八既不杀也不交”,怎么就成了,“他留着张明德分明是等他找人去杀太子了”?既然你不愿意相信老四会杀人灭口的推测,凭什么又笃定地推测老八故意放纵张明德杀太子?张明德本是为了讨好,未必有能力张罗。再者,上面的人不发话,他讨好谁?他是舍生取义的壮士么?是的话,早干嘛去了?老八说不定就把它当成了奉承之人的一句戏言。

    “大臣喝酒那段”,当时看到的是文言文,背不下来,所以我以白话的形式翻译了一下,我尽量找到出处,但可以肯定的是绝不是清穿小说。就算不相信,也不要就信口开河地揣测好不好~

    d

    s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