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草根三国传 > 正文 第一卷 第一百七十三回 养光韬晦

正文 第一卷 第一百七十三回 养光韬晦

书名:草根三国传  类别:美文同人  作者:水瓶座杰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汉建安四年,三、四的春夏交替之间。

    官渡之战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人们注意的往往只是最关键的官渡鏖兵与火烧乌巢,却因为这些主要都发生在建安五年,就往往会忽略老曹对官渡之战的准备,其实从建安四年的年初就已经开始了。

    如果仔细的查看一下当时老曹的战略布署会不难发现,老曹在击破吕布之后将徐州的州治迁至军事重镇彭城(就是现代的徐州市),完成了许昌东面的门户安置,只需少量的兵马就可以挡住来自于袁绍拥有的青州方面的攻势;

    在班师许昌之后,老曹几乎是没有作任何的军队休整,趁着袁绍仍在与公孙瓒交战的有利时机,马上就对昌邑、临河、射犬这些亲袁派的地区发动了攻击,并在攻下射犬之后留了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而这一连串的攻势规模什么的虽然不大,实际上与洛阳、虎牢关等重镇连成了一体,也就是说完成了许昌西面的门户安置。

    东西两则的门户既已完成,只需少量兵力就可以防守住袁绍可能会发动的迂回攻击,那么老曹就可以集中主力部队,在预定的主战场官渡与袁绍进行即将到来的决战。(ps:本瓶不怎么懂军事,这里也完全是对着地图册在乱说,精于此道者请勿较真。)

    当然啦,这些事与咱们的酱油猪脚并没有多大的关系。经典战例什么的,如果是挂在嘴边说固然是会令人心旷神怡,可能也很想亲身去体验上一番,但姜游这八年的穿越生活下来,虽说实际上也没经历过什么战事,却深知战争其实是有多么的残酷与可怕,绝不会像看看书、看看影视那样令人心潮澎湃、热血上涌,能避开还是尽量的避开为妙。

    再者说了,自己目前在老曹这里是什么处境?说白了就是个处于半软禁状态的俘虏与被绑票人仕。如果不是有着几分被利用与被勒索的价值,早都被老曹给砍了的可能都有。一但有机会,那当然是越早脱身越好,体验经典战例的事就还是免了吧。

    不过姜游很清楚,这个时候越是想脱身,在明面上就得表现得越不想脱身才比较合适。一开始姜游是选择了终日都游手好闲的姿态,在许昌城这里逛逛、那里玩玩的,但仔细想想这样可能不太合适,没准会让老曹以为他是在寻求逃跑的机会,那样麻烦反而更大。

    偶然间听说刘备正在府坻的后院翻整土地准备种菜,姜游就忍不住狠狠的扇了自己几个耳光,心说这里明明有可以借鉴的人物,自己却还犯着这种浑。而且不止刘备本人可以借鉴,刘备的儿子阿斗也是个很好的借鉴目标,那句“乐不思蜀”可是为刘禅带来了一生的平安。其实说简单点就是一句话,自己眼下得弄点像样的事情做,让旁人认为姜游有在许昌定居下来的意思才行。

    学刘备种菜?那是吃饱了撑的。根据自己身为蔡邕弟子的条件,姜游是把自己定位在了文人的位置上。逛了那么一段时间之后,就整天在府坻里几乎是足不出户的“埋首于经卷之间”……老曹不是爱书吗?蔡邕原先的藏书姜游也读过不少,有很少的一部份也能够比较完整的背下来,实在不行让李雪找蔡琰帮忙再转发过来也一样。

    还别说,姜游这一抄书,老曹那里也来了点兴趣,曾经抽空来过姜游这里两次,同时还顺走了姜游翻抄出来的几卷书籍。不过在这件事上姜游也闹过糗事,就是老曹向姜游问及书文中的文意时,姜游除了摇头就什么都做不了,毕竟背书、抄书是一回事,解说文意可是另一回事。

    面对老曹的发问,姜游只能是干笑着说自己在蔡邕的身边当徒弟仅仅是当了一年而已,一部份的书卷能够勉强的背下来已经很不错了,也没来得及向蔡邕求解,蔡邕就已经亡故。现在自己的生活相对来说安定了不少,又不像之前在连云滩一天到晚的要忙于政务,终日都清闲得很,那不如把这点学问方面的事重拾起来。

    因为姜游的解释还算说得过去,老曹也懒得去深究太多。不过姜游本人在送走了老曹之后却猛然想起了一件事,当夜就赶紧的接通了与李雪的通讯,要李雪火速的查一下有关郑玄的资料。

    当初姜游带着蔡琰、韩柔抵达徐州并且一度将二女交托给郑玄代为照顾时是兴平四年(195),后来于次年的建安元年(196)的年初,郑玄受孔融的邀请返回老家高密。

    当时姜游已经成为了赣榆县令,并将赣榆、朐两县的县治迁去了连云滩。郑玄返回高密时多多少少的要从赣榆县的北部边境路过,姜游还带着蔡琰、韩柔去给郑玄送过行,毕竟姜游一行人受过郑玄的照顾,而且还是姜游与蔡琰之间的媒人与半个老师。

    后来李雪的船队从夷州归还,姜游还特意的另行差遣中、小型船支带着不少夷州土产,由海路进入胶州湾抵达即墨,再从即墨向西前往高密送给郑玄尝尝鲜。当然啦,这么做除了向郑玄表示尊敬之外,也可以顺便的让姜游手下的那点人练一练驾船。

    不过在建安二年的春夏之间,袁绍命袁谭对青州发动攻势,并围孔融于昌邑。郑玄因为是受到孔融的照顾,就派其子郑益率领了部份家兵去支援孔融,结果却是郑益战死。之后总算是因为郑玄的名望够高,袁绍也不好为难郑玄。而郑玄当时都快七十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之痛使他更加的埋首于经卷之间,不愿再过问世事如何……

    郑玄那边的事与姜游这里的直接关系并不大,甚至可以说完全没有。再说姜游在那段时间里自己都忙得要命,顾首就顾不着尾的,哪里还管得到郑玄那边的事?可是现在被老曹软禁在许昌,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大把大把,李雪那边又已经成功的抵达了夷州,姜游就猛然的想起来,为了夷州今后的发展,夷州需要一个有号召力的“宝”——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这种“宝”。而从目前的局势来看,郑玄是最合适的,也是唯一有可能弄到手的宝。

    很快的,姜游就得到了李雪的回复,说是袁绍在建安五年(200)官渡大战的前昔,为壮声势与争取民心、士望,叫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于无奈之下只好抱病而行。然后到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病势加重不能再走,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是年七十四岁。

    姜游算算时间汗可就下来了,马上就要李雪以最快的速度整备好船队返回连云滩。除了原定的派人来许昌向老曹献贡与买赎之外,一抵达连云滩就另分出一小队的人去劝说郑玄迁离高密以躲避即将到来的战乱之祸,由即墨登船迁往夷州。

    之后李雪向陈宫等人征询意见,陈宫对姜游的想法是表示十二分的赞成。郑玄那是什么人?说得夸张点就是当时士子阶层心目中的圣人。要是真的能弄到夷州来……当然在夷州发展的初期是不敢声张的,不过在夷州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之后,把郑玄在夷州的消息放出去,对夷州的人口吸纳、士子阶层的笼络、人才的提供都有着不可诂量的巨大作用。现在机会就在眼前,不抓住这个机会那就太可惜了。

    李雪当机立断,马上就命令糜贞加紧船队方面的准备。最后是在建安四年的二月中旬,东南季风大起之时,由陆幽率领的船队离开夷州赶回连云滩。而在姜游这边,则找了个机会把卖笛子的徐哲给叫到了身边,表面上是要徐哲帮姜游制作一大批准备用来抄书的竹简,暗中则是把一些关键的事告诉了徐哲。姜游这是看中了徐哲的能言善辩,劝说郑玄的事就准备交由徐哲去完成。

    闲话少说,陆幽的船队于建安四年三月中旬抵达连云滩,一靠岸就接到了徐哲。然后按照姜游的安排,徐哲带领了一小部份人,乘坐连云滩本来就有的中、小型船只前往胶州湾。陆幽则是按李雪的交待,把在夷州时选拔出来的陈笠(某书友龙套)给派去了许昌与姜游见面。

    这个陈笠其实是徐州陈氏的旁系子弟。不过虽然是陈氏子弟,却是那种不怎么受重视的旁系子弟,说得难听点陈氏家族中如果有点什么事,像陈笠这样的旁系子弟就是得冲在最前面的炮灰,反正是好事没份、坏事大把。吕布在徐州搜刮钱粮的时候,陈登为了博取吕布的信任,自然也少不了要牺牲一部份族中子弟,像陈笠这样的旁系末枝自然是首当其冲。

    陈笠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一点家产被洗劫一空之后,也就成了个得去要饭的流民。按说他本来是可以投奔其他的本族的,可陈笠却着实有些看不惯陈登为了成事而牺牲族中子弟的做法……尽管明知陈登这么做也有着他的无奈,但心中却仍然是接受不了。于是后来就随着一批流民流亡到了姜游的连云滩,再后来则由于陈笠对新奇事物很感兴趣的原因,于第三次的船队前往了夷州,在夷州的流民之中也算得上是比较早的了。

    因为读过书、明事理,一张嘴巴也很能说,事情也办得漂漂亮亮,所以后来就被李雪给提拔了起来,还把这次去许昌献贡买赎的任务交给了陈笠。

    不过真论及买赎却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李雪这边可真拿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目前的夷州淡水城才不过几千的人口,而且还是零零碎碎、一点一点的送过去的。定居下来的流民都在干什么呢?当然是拼命的开垦土地、种粮养蚕,其他赚钱的副业那是想搞也搞不起来。因此陆幽的这趟船队所携带的货物,除了三十匹锦缎还说得过去之外,其他的仍然不外乎亚热带水果、茶叶这一类的土特产。真正唯一比较昂贵的,却是一块半斤来重的龙涎香……就这还是李雪在航行的时候意外捞到的。

    不过在汉时,沿海一带的百姓偶尔会拾捡到一些品质或好或坏的龙涎香,也有官员专门收购这玩意儿进贡给朝庭。因为这玩意儿在当时是属于可遇而不可求的东西,所以陆幽的这趟船队也不至于太过寒酸。

    却说陈笠带着这些东西抵达许昌之后,老曹自然是很不客气的把东西收了下来,可言谈之中却说姜游也算是有功于朝庭,正该留于天子身侧听用。另外老曹还给了陈笠一个用火漆封好了的盒子,说是要陈笠带回夷州之后交于李雪亲手开启过目。不用多说也知道,这里面肯定是老曹写给李雪的信,然后要李雪去干什么点事。

    见完了老曹自然就是要去见姜游。而姜游在陈笠表明来意之后却惊呀不已的道:“我在这里呆得好好的去夷州干什么?你回去告诉紫炫,让她先把夷州的中转港口建好,差不多的时候就回转连云,毕竟连云滩才是我们的家。另外我师从蔡侍中,早有报效国家之念,只可惜先时身无甚长才,亦无进身门路。现在得曹公举荐在许都为官,正是我不负师命而能报效国家之时,这买赎之事也就无从说起了。曹公但有差遣,紫炫依命而为便是,曹公之意就是我心中之意。”

    一番话说出来陈笠当场楞住。眼下陈笠还不是姜游集团内部成员,一些要紧的事不是现在的陈笠能知道的,所以姜游的这番话相当的出乎陈笠的意料之外。不过陈笠转念一想也是,作为士子阶层的人,又有几个人不想身登仕途,以求日后进升?

    不过话又说回来,正因为陈笠的惊呀发自于内心,没带着一丝半点的假,老曹在从侍从的口中得知此事时,那是笑得既得意又阴险。有姜游在手上,还怕以后不能从李雪那里弄来老曹心里想要的东西。

    而接下来姜游的话那就更令老曹大感兴趣了:

    “哦对了,我既已决意在朝为官,以搏日后的青史功名,夷州我也就不想去了。你回去之后告诉紫炫,让紫炫将我的两位夫人送到许都来。这孤阴不长、独阳不生的,而我又不是没有妻室,总不能让我天天去歌舞坊与那些伎乐为伴吧?”

    陈笠闻言再楞,再想想却也是这么个理,当下自然是点头应命。不过在陈笠来之前,李雪曾经要陈笠“转告”姜游一声,说是蔡琰与糜贞在登船后不久就出现了怀孕的朕兆,现在正在夷州安胎。因此这句话一说出来,姜游那是“大失所望”却又“大喜过望”。

    蔡琰和糜贞如果是怀了孕,那可是经不起船上的颠簸的,一年半载的自然就来不了许昌。唯一能来的就只有韩柔了。而这些话一传到老曹的耳中,老曹却也是一样的失望之极但也很是欣喜。姜游肯把老婆接到许昌来,就证明姜游的确没有要离开许昌的意思。至于蔡琰嘛,只要你姜游还呆在许昌,就不怕蔡琰会不过来。

    当然啦,这些都只是姜游与李雪安排的戏而已。姜游目前的三个老婆之中,蔡琰是绝对不能到许昌来的,真要过来了,姜游的处境搞不好就相当的危险;糜贞目前是掌管着夷州的财经,也同样是走不开的人;貂婵就免了,她可主理着夷州的治安。剩下的就只有韩柔而已。

    再一个,韩柔虽然漂亮,却不像蔡琰那样国色天香。用姜游的话来说,韩柔是属于“邻家女孩”那种温柔可爱的小女生类型,应该不怎么符合老曹的审美观与占有需求。韩柔过来的安全系数也因此相对较高。

    另外另外,姜游虽然想脱身,但脱身的道路却不是定在东头的连云滩,而是准备在合适的时候往反方向的西面走,也就是去往荆襄,籍由长江水道再行前往夷州。人都有一个惯性思维,而目前的姜游唯一脱身的地点就只有东面徐州的连云滩。如果说哪天老曹发觉不对劲的时候,肯定会派出加急快马前往连云滩进行拦截,姜游既要躲又要藏的,又哪里能跑得过老曹派出的快马?这个时候就要来个反向思维,从曹操意想不到的地方脱身……

    ——————

    暂且不提姜游这里是如何安排,只说到建安四年的夏中时节,陈宫与高顺在巡视的时候惊呀的发现淡水百姓正在收割水稻,而且亩产都在两石以上,与以往的一年一收且“亩田石入”简直是有如天壤之别。

    再找到李雪一问,陈宫与高顺才知道夷州的气候水热条件优越,很适合水稻的生长。这是目前的种植技术什么的还不够,不然种下的水稻可以一年三熟!

    淡水城前前后后的也有几年了,而现在的淡水城五千居民,种出的粮食竟然在交纳税赋之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一年左右的存粮。陈宫那是什么人?马上就意识到了夷州这块所谓的“蛮荒之地”的实际价值,同时也更加的确定姜游与李雪选中夷州,绝不仅仅的只是想偏安一隅那么简单……

    (可误的加班!这一章赶死我了!求票求收藏求推荐!!!)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