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和在摘星楼时一样,为什么差点走上岔路,还是因为自己的心态过于急切,只想着怎么单刀直入地解决问题,却不知道大帝留下的考核哪是见招拆招就能解决那么简单,石峰开始反思着自己两次相似的
失误。
与其说大帝没有留下提示,不如说是自己盲目自信,不知思考。自以为自己想的东西已经很多了,其实只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这样根本就没有意义。
石峰意识到了自己无意中日渐膨胀的心态,心中告诫着自己以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得放平心态去看待才行。
自己是怎么通过摘星楼考核的呢?石峰想着,好像是通过乌宝无意中说出的话,自己才最终谱出了完整版的《潇湘水云》。可是现在乌宝不在呀,而且总不能每一次都靠别人吧。
石峰有些气馁,难道自己的悟性真的就这么差?石峰此刻的心态不再膨胀,但却渐渐朝着自卑的深渊滑落,可见所谓的放平心态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在一步步消沉之时,石峰不知怎的又突然清醒了过来,意识到自己心态又出了问题。
仔细去想,其实自己凭着自己的顿悟已经弹出了不完整版的《潇湘水云》续曲,只是卡在观念的转换上,这正是自己潜力的表现,没有什么应该失落的。 这么想来,自己最初顿悟的机缘,正是出于摘星楼那座建筑本身的特性!石峰立马想通了一切,其实雷元大帝并非没有留下任何提示,反而是在每一个考核的地方留下了如此大的一片空间,只看接受
考验的人这么去发现和体会。
那么,自己应该好好正视这个院子才对。可是摘星楼和地煞阁毕竟是自己不完全熟悉的地方,而且本身就有相应的功能,这东篱院只是个平常的小院而已呀。
石峰在东篱院中一步步走着,苦苦思索中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雷元大帝说这里是待的最舒服的地方,而且没事就会过来,那这院子必然是有什么神奇之处。
那么这里究竟因为什么会对大帝都有着吸引力呢?如果有的话,肯定对自己也有效果,只是自己没发现或者不知道其中的价值。
这应该是无论实力强弱,无论地位高低,都需要的东西,而且不会因为实力越强地位越高越容易得到,不然雷元大帝也无需到此,这会是什么呢?
灵光一闪间,石峰恍然大悟,每个人,无论能力,无论地位都需要的东西,是心态!
回想自己今天进入东篱院后,从心态膨胀到恢复平静,到自卑消沉再恢复平静,这座小院,竟无形中影响人的心态,让人能找回内心的平静!
想到这,石峰吃惊不已,要知武者最怕心态失衡生出心魔,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保持平常心,因为心态出现问题而迷失自我的人多得数都数不完,不知多少天纵之才都因此夭折。
如果真如自己所料的话,那么这座小院的价值恐怕完全不能以任何东西衡量,难怪雷元大帝把它建的如此简单,恐怕是发现这里的神妙后特意不去破坏,只自己经常来这里调整心态。 这地方的神奇应该也是地窟挖掘开后才得以被雷元大帝发现的,世界上就是无形中隐藏着许多不可说清的东西,只看有没有被人发现。意识到这绝对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石峰立马摒去杂念,进入冥
想状态,享受内心的平静。
石峰明白,如果这个地方真的有让人平定心神的作用,那如果还想留下与之相合的书法,恐怕是千难万难,自己也不必执着于此,大不了把这处地方告诉庄定钧,也绝对是漩涡岛最大的收获了。
不去再想其他,石峰进入冥想之中,对心神彻底的放松感到无比的惬意。 此刻,石峰闭着双眼,灵魂却好像透体而出,能看到整个东篱院的样子,只不过,在灵魂状态下,东篱院还是那么个小院,但四周却不再是群英窟的样子。只见本应是中央大殿的方向,此时却有着一
座巍峨的高山,高山下有着一个村落,村中人群熙攘,好不热闹,而东篱院就是这村落中最偏的一处小院,似是与尘世相接,却又像超然世外,尽是一派自然祥和的景象。 石峰享受着这份祥和的宁静,心有所悟,不管实力再强,无论地位再高,若不能安安稳稳地享受自然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或许前进的路上需要拼搏奋进,但绝不应忘了自己本求的只是那份自由
,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虽然这只是普通的冥想,但却好似达到了领悟的效果,石峰的神魂也因此更凝实了几分,可见这果然是处神奇的地方。 无意间低头,石峰发现在灵魂状态下的视野里,东篱院中也有细微的不同,此处东篱院的地上并非光秃秃一片,而是种着许许多多的小花,其中正有那可爱的青月幻灵花,使整座小院与自然更加亲近
。
恍惚之中,石峰从冥想中清醒过来,一时间都有些分不清现实世界和灵魂世界,哪一处才是真的世界。这时石峰才意识到,东篱院中就是隐藏着这能感染人心的灵魂世界,才有了如此神奇的功效。
那个灵魂世界的感觉,让每个人都心生向往,也因此把现实看的更加透彻,如果能写出那个灵魂世界的境界,应该是绝无问题的,石峰想着,脑袋中突然冒出一首前世诗人写过的诗。
口中低声沉吟之下,石峰发现这首诗完全符合东篱院的情况,好像前世诗人就是在此处作出的诗一般,当即朝影壁走去,想抓住这份灵感。
只见影壁的正中,在石峰的书写下,留下了一行小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灵东篱下,悠然见青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仅仅改掉两字,石峰自认陶渊明的这首诗最是贴合灵魂状态下自己感受到的一切,如果这都不够好,那自己也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