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刚到省城,认识的小伙伴只有云裳一个,陈翠巧要她带小伙伴来家里玩,她只能去邀请云裳。
当时云裳所在一号大院儿住的都是部队上的高层,一溜儿的小洋房,而陈翠巧所在在二号院儿虽然就在隔壁,却住的是小平房。
云裳跟着她到陈翠巧家玩了两次,之后就借口路太远,再也不去陈翠巧家了。
当时她不知道陈翠巧是想通过云裳巴结上白司令家,做的太明显,惹了云裳反感,还单纯的以为云裳不想跟她做朋友了,就跑去质问云裳。
哪知道一向和气绵软,跟个软包子一样的云裳,面对她的质问,竟然当着大院许多小孩子面丢下一句,“我从来没有跟你交过朋友。”
这话让她在两个大院儿丢尽了脸面,也让陈翠巧一家跟着丢尽了脸面。
在云裳跟她撇清关系之前,陈翠巧经常在二号大院吹嘘白司令的女儿跟她侄女交好,还说云裳经常去她家玩,还十分亲热的喊她为陈姑姑。
二号大院住的是普通军官家属,有许多家属是从乡下来的,对军区最实权的人物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自然没有胆子去打听陈翠巧说的是不是真话。
再加上云裳之前确实去过陈翠巧家,那些不明真相的家属就信以为真,以为陈翠巧确实跟白司令家交好,对她很是奉承。
甚至连陈翠巧的男人,在工作中都或多或少得了不少照顾。
可云裳突然跟她撇清关系,并且用最直接的方式戳穿陈翠巧的谎言,这当头一棒子,让陈翠巧长久以来营造的假象硬生生打碎。
事情结束后,云裳还是高高在上军区司令家最疼宠的小女儿,一号大院儿那些骄纵的小孩子,见天儿想法子要跟云裳交朋友,想要巴结云裳,巴结白司令。
而她被云裳当众下了脸面后,在陈翠巧家的日子就难熬了。
每天要忙着洗陈翠巧全家的衣服,做全家的饭食,又因为她没有房子,没有口粮,挨饿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即便是这样,她也没有太过记恨云裳,毕竟这样的日子她早在老周家过习惯了。
直到几个月后,顾时年也到了省城,她兴冲冲的跑过去跟顾时年打招呼,哪知顾时年连看都不看她一眼,拉着云裳径直进了一号院儿。
被云裳拒绝来往,她还可以自我安慰,说云裳是个软包子,那些话是司令家要她说的。
可是被顾时年无视,她就接受不了。
在汾阳的时候,顾时年虽然不常跟她说话,但还是会把她罩在羽翼之下,多次出手帮她教训周秀和贺爱党。
他曾经对她那么好过,为什么也会跟云裳一样,没有任何理由的就不搭理她了。
她想了又想,觉得是云裳在顾时年面前说她坏话了,就在路上各种围追堵截顾时年,想跟他解释清楚。
哪知道她一说云裳挑拨她和顾时年的关系,顾时年整个人都变了,第一次用冷厉而又嫌恶的目光看她,警告她不许提云裳的名字,还说她不配云裳对她的好。
晚上回去后,她想了一晚上,始终没有想明白云裳什么时候对她好过。
不过,她倒是想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顾时年真的不想再搭理她了。
从那次以后,她再也没有找过顾时年,也以为自己很快会忘记这两个童年玩伴。
可她没有想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顾时年的形象不但没有模糊,还在她心里扎了根,长成了参天大树。
她知道顾时年在省城有房子,想到陈翠巧手上还有她一千块钱和卖房子的钱,就跟陈翠巧商量,想要自己买房搬出去住,哪知道陈翠巧借口家里要用钱,坚决反对她搬出去。
到了后来,陈翠巧更是嘴巴一歪,不承认拿了她的钱。
没有办法,她只能继续留在陈翠巧家,给那一家子当牛做马。
等她好不容易熬到十六岁,初中毕业了,正想着去工厂找份工作,彻底离开陈翠巧家,却不想又碰上了上山下乡的大浪潮,陈翠巧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留在城里,就偷偷把她的名字报了上去,一下将她支配到最偏远的地方。
在下乡的火车上,她将这些年的经历仔仔细细想了一遍,赫然发现,她到省城后所有的不幸,都是由云裳当年的一句“我从来没有跟你交过朋友”开始的。
包括后来她彻底被顾时年无视,也是因为云裳不喜欢她引起的……
想到她在乡下辗转沉沦数十年,从青葱少女沦为粗壮农妇,想到陈翠巧家原本该下乡的表姐用不屑的语调说她不要脸,惦记司令家的女婿,再想到她回城后,发生在顾时年身上的那场意外,二丫眼底寒意愈发浓烈了……
云裳和顾时年走在前面,小薛司机歪歪扭扭的骑着自行车跟在两人身后,一边闲聊,一边不时回过头看排子车上被遮挡的严严实实的沙发。
到了小洋楼,顾时年和小薛司机扯开沙发上的旧帆布,简单大气的米色沙发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楼下玩耍的小孩子又跟之前一样,一窝蜂围了上来,边看边赞叹,还有人问云裳车上拉的是什么家具。
有几户主妇听到动静出来一看,一下就看直了眼,跑下来围着排子车转了几圈,或伸手摸向沙发光滑的木制框架,或按压沙发的海绵垫子,试试软硬程度。
还有两个干部模样的女人拉着顾时年不放,一个劲的打听沙发是在哪里买到的,花了多少钱,单不单卖,也想给自己家置办一套。
应付完邻居们,小薛司机和两名拉排子车的工人将沙发搬上楼,摆在宽敞明亮的客厅。
而云裳则从车上抱下几个手掌大小的黑色陶罐,灌上水,借助底托斜斜摆放在隔断墙上。
又借着挎包掩护,从空间里剪了几簇绿萝,插进陶罐,柔韧纤长的绿萝枝条从隔断上垂下,形成一面绿意盎然的墙壁,整个房间瞬间多了一种生机勃勃的鲜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