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大明1639 > 正文 第18章:涿州钢铁成产

正文 第18章:涿州钢铁成产

书名:大明1639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欧龙光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崇祯一十二年,二月二十一rì,涿州钢铁厂1#冶钢炉正式投产。载满铁矿的马拉车队和载满硝石的马拉车队,一辆紧接着一辆,就像两条粗线一样,把铁矿场和钢铁厂还有硝矿场连接成一个没底三角形。

    朱慈烺和科技部的官员们站在冶钢炉下面,昂头望着六十多米高的炉烟囱,将源源不断地将乌烟送上蔚蓝的天空。

    环境污染条款的实施,看来离期不远了。朱慈烺在心里感叹着。他前面不远的钢厂员工们推着一辆辆载满铁矿,木炭的双木轮式的手推车,进进出出高炉口。将木炭和铁矿送进炉里煅烧。一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在圆炉不远处,几十个员工正抡着大锤将硝矿砸碎,再用脚踩石磨轮将矿碎辗成粉末。倒进大箩筐里,让人抬进炉里。

    大家可能会问练钢为什么还要还用硝矿?因为现代钢材就是添加了化氧剂。所以质量才那么纯正。然而除氧剂这种化学产品是近代产物。对于朱慈烺来说,“除氧剂”只是一个名词而已。不过他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搞出实物氧化剂。

    可是他又想练出高品质的钢材来,怎么办?只能选择用硝来作为除氧剂的替代品。尽管他脑袋的资料里告诉他,硝的化学元素具有除氧功能,但他脑袋却没有告诉他,硝可以作为练钢的除氧剂使用。所以他用了两个晚上反复运量硝本身除有氧化的元素外的一些其他元素,在与铁矿混合煅烧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最终得过的结果是:练出来的钢,会含杂有残渣,

    问题的所在找到后,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规律。或许对别人来说,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需要长时间研究才行。但对于朱慈烺这种智商堪比爱因斯坦的牛人,那就是小菜一碟。仅仅只用了两小时,朱慈烺就想出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将硝碎成粉。在铁矿煅烧的过程中,定期进行适量撒加硝粉。这样既有了除氧功效,又尽最大量地消除了钢渣。

    不过解决了问题总归是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还是要看练出来的钢质如何。要是练出来的钢还是败钢的话,那么这个“解决了问题”也可以被论为吹牛。

    所以朱慈烺现在望着冶钢炉,心都快要跳到喉咙了。

    奈何练钢需求的温度较高,而时代条件又艰苦。缺少现代的专业设备来支持作业。虽然采用了燃烧温度可以达到800摄氏度的槲木碳来煅烧。可至少也要煅烧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一天的时间,看来是要把朱慈烺的眼睛都给望穿了。

    的确,这一炉钢能否练出来,对朱慈烺来说,对大明朝来说,都实在太重要了。现在新型枪炮等着这批钢,才能大量生产,劳作工具也等着这批钢,才能大量生产。等等等都...

    宣府那边,已经因为要供应给涿州大批劳作工具。许多武器作坊都暂停了生产玉钢刀。为此宣府官员至少把两百万的玉钢刀订单给推掉了。不过只要朱慈烺将这批钢生产了出来。打造出比玉钢刀还要好的武器,这点钱也算不了什么。

    朱慈烺在钢铁厂一直等到深夜午时,1#高炉才开炉。煅烧池的阀门一被抽起,火红耀眼的铁水就从炉门沿着两米宽的长沟流入铸模池。

    这个铸池大约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池里横竖整齐排列两千多个方形凹格,这些凹格就是铸模。每个凹格之间都有一面钢包闸门。将整个池子里的凹格导通。现在这些闸门已经全都被抽了起来。由一条条横跨模池的铁管串在一起,就像一排晾衣架架,整齐地晾着一块块方布。高挂在池面上空。

    等火红钢水流满一池后,再将串着钢包闸门的横竿按位闸回模格子。然后再将河闸抽起,将胡良河水引进铸池。

    “费.....”一声,顿时热气腾起,释放出来的热量,逼得五米之内没人敢靠近。只见浓腾地热气逐渐形成一面巨大的烟雾屏障。

    直到热雾散去,朱慈烺才在科技部官员的陪同下,走到池边向池里看去。浅浅的水里,一格格新钢发出寒人的sè泽。在月光下,如镜如银。从表面上看,这批新产的钢铁与现代生产出来的钢铁无异。显然,他们是成功了。

    “成功了,成功了...哈哈”朱慈烺激动得跳了起来,第一个发出亢奋的声音。围满铸池的员工们应景,也纷纷地鼓起掌来。如同大涌浪一般的掌声中,朱慈烺激动得流下眼泪,与钢铁厂的领导以及部分员工逐一握手。

    为了庆祝涿州钢铁厂第一批钢铁成功出炉。朱慈烺带领了几个员工用简易式轮吊将第一块方形钢,从池里的凹格中吊起。池中的凹格的浇铸出来的钢形,其重量统一为一吨。意思就是现在朱慈烺吊出来的这一块方形钢也是一吨量。

    当第一块方形钢成功吊起后,就靠绳子将方形钢拉过来,然后慢慢地降吊,将方形钢放到一辆轨行式平板车上,再由四五个人连拖带推着轨行式平板车将方形钢运到指定的地点,再用轮吊。将方形钢吊放到指定地点。

    轨行式平板车和轮吊都是按朱慈烺给出的图纸制造出来的。顾名思义,轨行式平板车就是用两条凹槽铁固定在地面上。再用一架由四个轴轮,一面厚铁板,还有若干条铁柱,制造出来的四轮平板车。让车轮沿着两条凹槽移动。不过是靠人力来推行的。为了减轻推行的难度。凹槽里会加一些菜油。

    而轮吊呢则现代用的那些起重葫芦。原理简单又使用。

    吊运首块方形钢的作业完后,鞭炮声就响了起来。

    毕竟这一作业,意味着涿州钢铁厂成功步入半现代工业生产。由此可见涿州钢铁厂的生产效率,将会是明朝人眼中的一个神话。对于今晚发生在涿州钢铁厂的一切。同样也意味着大明朝在朱慈烺的手中迈出了标志xìng的一步。所以朱慈烺把带人吊起来的第一块方形钢,作为一块艺术材料,请人在上面刻上今晚大部分在场的人名字。然后将这块方形钢放到涿州钢铁厂的办公楼前面。作为涿州钢铁厂里的灵魂之铁。

    第二天,涿州钢铁厂新出的一千吨新型钢铁,从涿州由四千匹马拉向宣府。随行的还有三十多名钢铁厂的领导和一百多名技术工人,以及十个科技部的官员。

    冶钢技术骨干们此次前往宣府的目的,是受朱慈烺之命在宣府建设第二间国有钢铁厂。为什么他这么快就要在宣府建立第二家钢铁厂呢。原因很明显,瞧这一吨钢铁就要四批马拉运的架势,就知道此番从涿州运钢到宣府,光马料钱就够抵消一千吨钢百分之四十的成本。还没算马夫的工钱,饭钱呢。对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朱慈烺是很不愿意做的,可是他又不能放弃宣府这块产刀剑的根据,毕竟宣府已经建立起全国xìng的客户网络。加上朱慈烺的发展体是全国,而不是涿州。

    一千吨钢铁是送到宣府打造新型火器用的。这也是十个科技部官员随行前往宣府的原因。尽管宣府大军多达数十万,可毕竟都是新招募来的。作为朱慈烺的第二根据地,他可不想宣府有什么闪失。

    除了打造新型火器外,朱慈烺还让科技部的官员将宣府城池改建为“棱形”城防的文件带给宣府官员。并监督他们落实该项工作。

    另外朱慈烺将棱形城池的防御战术写成一份资料,也让他们一并带给宣府军部。让宣府方面加紧训练。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