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锦衣当国 > 正文 第九百一十二章 万历十三年下半

正文 第九百一十二章 万历十三年下半

书名:锦衣当国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特别白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对政治再没有敏感『性』的人,听到朝堂上这一幕活剧之后,都知道王通这次回到京师了,而且会这个位置上站的很稳。

    既然王通朝堂上的说的很明白,都督京营这个位置并没有按照传闻中那样授予他,京师中有足够份量,又有统兵经验的勋贵,而且这个人又倾向于万历皇帝,襄诚伯陈金胜并没有太出乎别人的预料,成为了当然的人选。

    不过这个任命同样是让人感觉有些讽刺,襄诚伯陈金胜都督京营,他的儿子却是勇士营的营官,这陈家掌握的武力差不多占到了京畿武力的一半。

    的确是讽刺,王通因为这个传闻惹来了多少非议,陈家父子获得任命,却没什么动静反响。

    这也正常,勋贵掌兵一般抓不住兵,仅仅是挂个名目,而且禁军五个营,代表宫内的宦官才是真正的主管者,京营十余万,核心的兵马都掌握虎威武馆出身的军将手中,这个倒不会产生什么尾大不掉的弊病。

    陈家父子加上皇商唐家,当年京师的勋贵圈子里算是边缘,如今却算是顶级的人家了,父子皆有实缺高位。

    还有一个任命并不怎么让人注意,卫辉府知府徐广国因为考绩优良,超拨为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这个若是再进一步,很有可能就是地方上的布政使,主管一省民政,就算进京也少不了个侍郎的位置。

    有人感叹,王通起伏波折,可能和他搭上关系的人都是富贵了,徐广国一个举人出身,陈家一个败落了的勋贵,都有了这样的地位,不要说锦衣卫里面的一干贩夫走卒,都是荣华富贵。

    ………………

    自王通上奏辞官之后,管奏折当廷被万历皇帝烧掉,差事继续办下去,但以往王通京师的时候,三天起码私下召见一次,但这一年,一直到九月中,万历皇帝才有了第一次的召见,还是属于那种类似朝会的公议。

    谁都知道这是万历皇帝为王通辞官的事情生气,不过这个疏远谁也不会认为是王通将要失势,只会认为王通接下来会站的稳。

    言官清流,朝廷的大小官员,敢于立储上和皇帝势不两立,敢把一条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升到圣贤大道的程度上,但如今这个局面下,他们同样知道如何去讨好皇帝。

    王皇后体弱多病,久无子嗣,且纵容外戚横行乡里,败坏天家名誉,大体上的理由就是这几条,百官们纷纷上疏,请万历皇帝重立皇后。

    王皇后的靠山是慈圣太后,如今太后出宫被圈武清侯那边“养病”,郑贵妃的儿子是太子,这个局势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大家立储这桩事上已经站错了队,亡羊补牢,奉承下郑贵妃也是好的。

    这等立场多变,民间自然会有讽刺,可当了官,除却那有些风骨的,谁还乎这点小事,立后这件事也是沸沸扬扬。

    宫内召对的这件事也是如此,管下面关于皇后的奏折,万历皇帝一概留中不发,但还是将内阁首辅申时行,内阁次辅王锡爵、任礼部尚书朱冲,还有王通来商议这件事,本以为还会有些纠结,但实际上却没什么阻碍。

    万历皇帝立储这件事情上已经将文官彻底的压服,这改易皇后的事情不过是余波而已,大家也犯不上去争论。

    礼部尚书朱冲甚至还建议了下礼仪的问题,到后反倒是万历皇帝自己斟酌了下,觉得今年事情实是闹的太多,不如改万历十四年初改易皇后为好,众人也都是赞同。

    十月末的时候,王通的家眷兵丁亲卫的严密护卫下进入了北直隶,今后王通的任职之处京师,家眷们自然也是这边。

    郑贵妃如今内宫呼风唤雨,而且这郑贵妃和当权的宦官张诚、邹义,甚至赵金亮的关系都颇有友善,这让郑贵妃的权势煊赫,外面的王通管没有出掌京营,可他的权势让人无可置疑。

    内有宠妃,外有权臣,文臣失势,这个架构符合大多数所谓暗无天日的情况,这『奸』妃和『奸』臣勾结,陷害忠良,这个戏文笔记中实是太多太多,已经有文人开始写类似的本子,亲善他们的戏院准备排演。

    对这个,王通也就是一笑置之,这等事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没必要投入太多的关注,不过杨思尘却慎重对待,并且说,百姓无知,戏文如果这样说,民间真会如此认为,他这边也请来一干人写戏文准备反击。

    京师、北直隶、山西、山东、河南这几处北方省份,王通都有相对得利的耳目那边,而且毕竟是北方,京师控制的比较有力,关于王通和这次京师变革的议论,很快就是被压制了下去,而且很快开始倾向于万历皇帝这边,但对于江南来说,则是完全反过来,那边本就是文官士子的大本营,这次变革大的受损者就是他们,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的舆论。

    王通对此事倒是很乐观,若是放从前,江南的这些怨气,王通根本都不会知道,现如今,南京锦衣卫千户张连生奉承的很勤快,各类消息都快的向京师这边传递,王通的意思下,三江商行这边派出很多骨干去往江南,那边商机无限是一方面,王通去过一次之后,也觉得有必要那里建立自己的消息渠道。

    经过万历十二年和十三年两次被『逼』迫到尴尬境地之后,万历皇帝终于意识到,皇帝天子的地位并不代表着自己可以掌控一切,自己下令下面的人就会听从。

    原本宣府和蓟镇以及京畿外围绕兵的一干虎威武馆出身的军将,都被调往京营和禁军领兵,万历皇帝不断的加强这方面的控制。

    万历皇帝做这些调遣,王通这边却是跑了几次天津卫,管京师呆的稳了,但王通也知道,自己权势煊赫,京师待的时间长,影响力就会变大,不管怎么说也会对天子的权势和影响造成削弱,还是离远点好。

    天津卫的海上势力中,按照汤山私下里说的,沙大成连养南直隶的一房外宅都接到了天津卫来,而且还永平府和顺天府相邻之处大肆置办田土,准备彻底扎根,但沈枉天津卫住的时间却变少了。

    张世强那边已经有人混到了沈枉的身边,沈枉到底有没有第二今后代,今年过完年之后就会有明确的回报了。

    辽镇这方面对天津卫排斥的越来越厉害,不过海路的运输优势实是太大,天津卫的货物价格优势也是极大,想要赶出去根本不可能。

    但天津卫的商人们越来越被向外排斥,原本开设辽阳、沈阳的几个商铺都被向外赶,如今只辽河口的娘娘宫,宁远卫的望海台,还有盖州卫的连云岛三处开设店铺,大商人们都通过各种渠道和王通反映了他们的担忧,如今还能赚钱,将来会如何?

    不过到了十月末左右,封海封河,只能通过陆路走永平府和山海关,绕远路去往辽镇,一切都是麻烦,这件事并不是那么急。

    到了十一月,归化城那边有事。

    归化城是大明疆域北方的突出部,周围皆是敌国,无事反倒是怪了,但这一次却是京师这边掀起风波。

    户部和工部以及内廷御马监归化城都有官员派驻,他们有的是常驻,有的是春季去,临近年关回来复命。

    归化城的事情很简单,一支商队去往归化城北方某地的时候被人劫掠,并不是每一家商队都能守的扎实,马贼来到的时候,可以结成车阵等来救援,这支商队被马贼突入,然后死伤大半,其余的人逃了出来。

    按照归化城的规矩,既然是这边挂号的商队吃亏,自然要找回这个场子,受到损失的那家商行也是咬牙切齿的调动人马,如今草原上不少部落的亲贵子弟都归化城内外居住,这一干人都是本部落武力的骨干,这里看到了归化城的繁盛,也都有用手中刀枪为自己求个出身的意思。

    这次一号召,除了应该过去的三百余骑之外,城外志愿跟随的人居然也有千余骑,一干人浩浩『荡』『荡』的出发,那伙马贼早就跑的无影无踪,华里还能找得到。

    但大队人马出城,总不能空手而归,『性』大家又向东跑了两天,找到了一个察哈尔的外围部落,直接洗了,将牲畜财物人口抢掠回了归化城。

    然后察哈尔部纠集了几千骑兵前来报复,拦截那个方向上的归化城商队,然后归化城的各千商行自己汇集了两千余护卫,带着大车火器,又有三千余城傍骑兵跟随,将那几千骑兵打败。

    接下来如何不知道,因为上奏此事的户部员外郎要回京师了,他回来之后奏疏弹劾,理由是,擅启边衅,替大明招祸,而且有违仁德,会让草原各部离心。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