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锦衣当国 > 正文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股肱之臣

正文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股肱之臣

书名:锦衣当国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特别白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是无情帝王家,亲生母子都有可能反目成仇,万历皇帝和慈圣太后李氏之间也是如此,反反复复,彼此拉锯,彼此之间的冷战一直到彻底翻脸万历皇帝将李太后驱赶出紫禁城,事情发展到现,李太后还是回到了宫中。

    以往,万历皇帝早晨晚上都会来这边给李太后请安问好,然后一天总要陪着吃一顿饭,可现,每个月万历皇帝只是来三次,很少留饭。

    李太后对这个不管是什么看法,但这么长的时间过去,她也已经适应了,宫内呆过五年以上的人都有记忆,李太后出宫之前满头都是黑发,相貌什么也就是三十多岁的『妇』人,可现完全是个老妪,满头白发,脸上也是皱纹密布。

    若说是和从前有什么不同,有老宦官私下里说过,原来的慈宁宫,进了太后所的屋子,不自觉地就心生敬畏之心,小心翼翼,太后气势『逼』人,可现让人感觉很安静,有时候即便是距离很近,恍惚间却觉得没这个人一样。

    起起伏伏,生死万端,见得多了,心态必然有这样那样的变化,这个细想起来倒是有迹可循。

    万历皇帝来慈宁宫吃饭,管李太后没什么表情的波动,不过却难得的换了一身衣,并且安排亲信宫女去御膳房单独嘱咐了几句。做了万历皇帝喜欢的饭菜。

    但有些东西,失去了就是失去了,没有办法再挽回,原来两人用膳时的桌子,是一张小圆桌,母子两个靠的很近,可现,万历皇帝的示意下,慈宁宫吃饭的地方却学西方摆着一张长方形的长桌,李太后坐一边,万历皇帝坐一边,隔着长桌相望,也没什么话可以说。

    吃饭的时候也是安静无比,两边的宦官和宫女小跑着分菜收拾,这个差事也是宫人们不愿意做的一个。

    因为气氛实是太压抑了,大家里面都是感觉战战兢兢,生怕出了什么纰漏掉了脑袋,可实际上却没有这么可怕,也有人因为紧张摔了碗碟,太后和皇帝只是淡淡的看着,吩咐换一个就是,可宫人们还是觉得可怕。

    万历皇帝三口两口将碗里的米饭吃饭,然后将面前的一小杯『药』酒喝下,对面的李太后想要让万历皇帝多吃点,想了想却没有开口。

    一旁伺候的邹义看到万历皇帝摆摆手,连忙招呼屋中的人都是下去,他后也是跟着带上了屋门。

    “今日来见母后,是有件事想要问问,倭寇入侵朝鲜,大明这边一定要出兵的,可是何人为帅现皇儿还拿不定主意,到底是王通好还是李如松合适?”

    听到万历皇帝的前半句话,慈圣太后李氏的眼神黯淡了下,不过还是淡然说道:

    “皇上车里早有人选了吧?王通武功赫赫,他难道不是合适的吗?”

    万历皇帝拿起面前装着果子汁的银壶,丝毫没有讲究的给自己倒了碗,喝了。,沉默了会才说道:

    “的确是如母后所言,不过,王通这个人皇儿总不敢下什么结论,说不准?”

    “你这孩子,先帝可从没这样的多疑”

    这问答让李太后好像回到了从前的某些时光,但话说了一句,却自失的停住,万历为何这般谨慎多疑,原因是什么,大家都是明白的很。

    用膳的偏殿中气氛有些尴尬,陷入了安静之中,过了一会,李太后才幽幽的开口说道:

    “哀家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哀家这几年遇到的这么多事情,和这王通都是脱不了关系,不过皇上,王通肯为了皇上和哀家这般斗,这就足够表明心迹,东征建州之前,是灭俺答,是江南查案,是天津开埠,是宫中护驾救驾,这一桩桩大功劳累加,到了灭掉建州女真之后差不多到了顶点,他真要做什么,也就该那什么做,他想要和皇上要什么,也就该那个时候要,可王通就这么一路跑到了松江,皇上可以想想,若是其他人,会不会这般做”

    屋中又是开始安静……。

    ……………………

    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奉天门偏殿朝会上首辅王锡爵提出,援朝抗倭之战责任重大,定要以名将为帅,务求必胜。

    万历皇帝认可首辅的言论,并请王锡爵提出主帅的人选,王锡爵认为目前闲居松江府的辽国公王通为合适,万历皇帝也对王锡爵的判断很是满意,朝中大臣再无异议,然后即可是下旨宣召,以王通为帅调集大军入朝作战。旨意一路加急前往松江府,算计旨意还半路上的时候,王通却有一封奏折来到,上面说的是对朝鲜战局的看法,颇为中肯。

    有一条说的很明白,那就是现的局面已经贻误战机了,王通奏折上说,兵贵神速,而且要抢占先机,倭寇大军朝鲜逐渐稳固,大明兵马不应鸭绿江边坐视对方的动作,应该及早就进行攻击。

    倭寇朝鲜有将近二十万兵力,辽宁这边能调动的机动兵力也就是六万多,而且大明概念里的战兵也就是一万五千有余,这样的力量如果贸然出击,那就是以少打多,被对方优势兵力包围之后很可能会带来很惨重的失败。

    对这个可能,王通也是做了分析,朝鲜地形狭窄,而且山地居多,平壤城以西到海边的区域地势相对平缓,朝鲜的平缓地带也就是整个半岛西侧南侧这边是平地,这区域实际上颇为狭窄。

    大军作战,山地根本没有办法展开,只能平缓地形上进行,既然这样双方好像是一个狭窄的小巷中遭遇,不管你有多少人我有多少人,大家面对面的就是固定的人数,兵力多寡这里起不到什么作用,辽宁的六万兵马这也地形中投入正面战场的力量未必比对方的二十万少。

    做出这个分析之后,王通谏言朝廷,说是兵贵神速,又为了客军到达目的地后能够快速的融合本地兵马进行作战,朝廷应当先让宣府总兵李如松出兵,率领精锐骑兵入辽宁,先行整合辽宁各部,入朝攻击偻寇大军。

    而且为了求稳妥,加大胜利的把握,朝廷还应该将驻扎永平府的虎威军韩刚团一并派入辽宁,入朝作战。

    这个奏折这时候看来实是太傻了,明明朝廷将主帅的位置给了你王通,今后大功独揽,你还要建议李如松入朝,而且让他整合辽宁各部先行发动攻击,这不是将一桩大功劳每白的送给李家吗?

    如果你王通做了主帅,将李如松的兵马划拨指挥下,那个情况又是不同,到时候的功劳都是你指挥有方。

    现这个情况,李如松肯定要被派到朝鲜去,而且会整合辽宁兵马先行发动,即便是定下统屠,恐怕外人也会觉得李如松的功劳和你王通没什么关系。

    但这封上奏的时间才是朝中宫丰关注的点,算上京师到松江府的路程,也就是说,朝廷还没有下旨定下王通为援朝大军主帅的时候,王通就已经上奏,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王通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完全为大明社稷得失着想,这一件小事,却加说明了王通的一片忠心,却加证明了朝中任命的正确。

    兵事紧急,王通的奏折所说也是实情,朝廷从善如流,立刻下旨宣府总兵李如松率领本部精锐五千入辽,援朝抗倭,朝中大臣你推我让之后,谁也不愿意去辽宁担这个责任,到后无奈之下,只能是命辽宁巡抚徐广国统制兵马,作为总领宣府和辽宁各军,等王通到达后再做定夺。

    这件事已经京师成了个笑话,朝野之间纷纷传,如今推让是因为辽宁兵马胜负不敢确定,若是王通领兵,恐怕争先恐后的要做这个督师了,已经有说法,次辅沈一贯已经和方方面面打好了招呼,准备担当此任。

    旨意到达了松江府,辽国公府摆下香案,接下旨意。

    旨意上说的很简单,命令王通统兵援朝抗倭,其中有一处任命,任命王通为都督府左都督,都督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虽然五军都督府很早就没有了实权,但这个位置却是武将统辖大军的一个象征。

    对于这次援朝兵马的组成以及各项方面,朝廷给了王通很宽泛的权力,准许他大明各处挑选兵马组成大军,行军路线、后勤辎重一应事宜也由他来安排,军费军需军饷的筹措发放也都是王通自己决定。

    这样的权力相比于那个象征『性』的左都督加可怕,等于是这支大军的各项事宜作战期间完全归王通节制,他无需对文官负责,而是直接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对天子负责。

    所谓祖宗制度这道旨意面前什么都不走了,可奇怪就奇怪,从京师到地方,居然没有人对这个说什么,因为这么多年下来,大家都觉得以王通的身份地位来说,理应如此,而且不会出什么纰漏。(未完待续。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