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宦海风流 >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军镇

正文 第二十八章 军镇

书名:宦海风流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天堂发言人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第二十八章军镇

    “三王之乱”一直持续十几年,作为主战场的中原地区遭到了毁灭xìng的破坏,几乎可用十室九空、千里无人烟来形容。直到721年,德王之子武思渺剿灭了所有反对势力,即位称帝,史称“庄宗”。因神都洛阳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第二年,周庄宗又下令迁都关陇,于是,周王朝的国都从洛阳重新迁回了龙兴之地----长安。

    战乱虽已平定,但却留下了一个急需整顿的烂摊子,不说战争遗留下来的诸般经济、社会问题,就是那些跟着周庄宗南征北伐,为他打下至高帝位的众多骄兵悍将,该如何处理,便是个大问题。

    更大的问题是庄宗对于军队,并没有绝对的控制力。与其说这些将士是真心拥护他当皇帝,不如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已经厌倦了多年的战争,所以才不得不暂息干戈,当时的情形,如果庄宗不能将这些人妥善安置好,战争很可能还会再次爆发。

    不得不说,周王朝的几位皇帝,对于军队的掌控力及应变能力,是非常缺乏的,他们缺少一种灵活的手腕和铁血心肠。

    最后,庄宗为了安抚众将,以拥立之功、奖赏功勋的名义,将这些彪悍的将军们分封为各镇军使。“镇”即“军镇”,通常辖数州之地,军使在辖地有拥有军政大权。不仅拥有绝大地军权,还管理地方经济、政治之事。几乎相当于一个dú lì的小王国。

    论功行赏,最后分封了大小八个军镇,史书上地记载是“瓜分帝土付授诸将”,可见评价之恶劣。这些军镇内可自署官吏、征收赋税,表面上尊奉朝廷,但法令、官爵都自搞一套,只向朝廷缴纳一定赋税。

    不久后,便有大臣指出这样的封赏恐留巨大隐患,建议“趁势不稳”消弱他们的一定权利,朝廷也有意压制军镇。遂实行,但可能做法有些太激进冒失,结果引发了后来的“五镇叛乱”。叛军兵锋险些打到了长安。最后虽然朝廷和军镇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但是从此后,军镇连税赋都不再缴纳。并强迫朝廷承认了他们军使之位可世袭的要求。

    当时。有一位富有远见的大臣提出一个建议:世袭可以,但继承人的身份。必须经过朝廷的认可。也就是老子死了,让哪个儿子接替自己的位置,必须要得到朝廷地允许。

    这项建议虽然最终被采纳,但是在朝堂上却有很多争论,有人认为朝廷为了让军镇接受这个条件,舍弃了很多东西,甚至在一些重要的地方作出让步,很不划算;有些大臣直接称之为死要面子,认为不应该为了名义上的任命权,而放弃很多实际地东西。

    但是,后来地事实证明,这份颇有远见的措施,实行得是多么正确,如果当时没有采纳它的话,也许周王朝地历史又是另一番景象。

    七年后,雄霸河朔地昭义镇军使章喻病死,朝廷赦令任命其第二子章醇为“留后”,长子章谨不服,起兵杀死章醇。随后,又被“兵马使”裴志清、“侍卫官”李抱真驱逐,这两人素有忠义,心向朝廷,遂归顺。从此,这个抑制山东、防卫东都,拥有特殊战略地位的昭义镇从八镇中消失,重归帝国控制。

    同样是采用釜底抽薪,制造内部矛盾地办法,接着,帝国又对其他几镇玩了同样的花样。其中,有得有失,虽然军镇方面已有所jǐng觉,并屡次出现了激烈的反应,但是zhōng yāng掌握着道义的制高点,权利又是人人争抢的东西,得到权力就能位于人上,失去权力就可能任人鱼肉,有几个人能宽容大度到把继承大权让给别人?哪怕是亲人也不行,这就是富贵之家无亲情的道理。

    在朝廷的手腕下,军镇内部多有暴乱发生,zhōng yāng也尽量选择那些对帝国还存忠心的继承人支持,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终于又有三家军镇,宣布归顺朝廷节制。

    750年,“宣武镇军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继军使位,要求朝廷加以承认。周念宗不允许,反而任命了李宝臣的女婿牛国安为宣武别军--彰兴军的将军,李惟岳遂派人在朝廷使节到来前囚禁了牛国安,想让朝命空悬。

    周念宗虽谥号为念,似乎xìng格颇为温和,却也是一位刚愎的皇帝,威严受到挑衅,自然无法忍受,更何况他早有平藩镇之心,决心在有生之年,将这些生长在帝国身躯上并且渐渐有扩散之势的毒瘤全部割除,于是宣布调集十六路军队,讨伐宣武镇。

    可是,李惟岳却是一个非常jīng明厉害的家伙,在军队中素有威望,还懂得拉拢人心,传说中是“爱兵如子”,这也是朝廷之所以不任命他为军使的原因,如果让此人掌握大权,恐怕将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话说,朝廷十六路大军齐发,本想一举拿下这个硬茬,可没想到李惟岳指挥着宣武军区区三万人,采用利用时间差、各个击破的灵活战术,将朝廷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战争持续了八个月,其他军镇又暗中资助宣武镇粮草,使得朝廷以持久战消耗对方的战略也宣布失败。

    最后,宣武镇还是败在了内乱上。都虞侯李灵曜素与牛国安交好,他偷偷地将被囚禁的牛国安放了出来,结果牛国安领着忠于自己的军队,在李惟岳身后开了一刀,宣武军被前后夹击,终大败,李惟岳被斩杀。

    但宣武镇仍然没有被彻底平定。在这之后的十余年中。屡屡出现割据势力,帝国也无力东讨。直到763年,割据宣武镇地李万荣得了重病,让其子代为理事,他手下的人发动了政变,将他地儿子囚禁押往京师,朝廷任命了新的宣武军将军,才结束了宣武镇的割据。

    随后,在丁晋任文裕县令的第二年,沧景镇(治沧州),也上表归附。军使王庆隆将大印交给了朝廷,自己出家做了和尚。

    到此,八镇中只剩下了淄青镇(治青州。山东益都)、淮西镇(治蔡州。河南汝南)、成德(治恒州,今河北正定)三大军镇。

    而这三镇,也是屡经内乱和战火。但是与其他归附朝廷的军镇不同的是。这三家却是实力强大,每经一次动乱。军队便犹如经历过一番巨大的洗礼般,越加纯粹和富有战斗力。

    其中,“淮西镇”便是被人们认为是和此次宰相被刺事件有关的军镇,而前些时候朝堂上围绕淮西而进行的激烈争论,很可能是导致宰相被杀的原因所在。

    “淮西镇”,地处淮南道西部,紧挨着河南道,以蔡州为治所,下辖六州:申州、光州、蔡州、寿州、安州、唐州。

    这里,自古以来便是民风彪悍,在三王之乱中,又是战争最为激烈残酷地地区,在长期的战乱中,人们信奉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血腥规则,促使这里地社会风尚发生剧变:“犷戾过于夷狄”,凶悍野蛮胜过蛮夷。这种犷戾风尚还渗透到周边地区,形成一个以淮西镇地申、光、蔡等州为核心的以犷戾风俗而区别于中原其它地区的特殊区域----“淮西地区”。

    其后,庄宗分封功勋之臣,将大将军米沛封为“忠武军”都知兵马使、淮西镇军使,但是不久,忠于朝廷地米沛便被部将杀死,从此淮西开始了混乱地军阀割据。

    后,朝廷派将军李希烈镇压淮西镇叛军,谁知已经有异心的李希烈不但不起兵,反而很快同这些反叛地势力相勾结,跟他们共同称霸地方,与zhōng yāngzhèng fǔ对抗。

    李希烈自称天下兵马都元帅、太尉、建兴王,并于公元733年起兵攻陷了汝州,又派部将攻取了尉氏(今河南省尉氏县),围困了郑州,兵锋直指关内道,震动了整个朝野。不久,唐将刘洽将他的部队击败,李希烈只好灰头土脸地退回蔡州,自立为淮西军使。

    李希烈出兵受挫后,回到老巢蔡州便很快病倒,在病重期间,他的部将陈仙奇买通医生将他毒死,然后向朝廷投降。朝廷暂时先任命陈仙奇做了淮西军使,准备分化瓦解淮西各军。不过没过多久,陈仙奇就被淮西军队中的另一个实力派吴少诚杀死,而吴少诚也没有活多久就被自己的堂弟吴少阳杀死。

    吴少阳看多了自相残杀,觉得这个事情恐怕没有止境,于是想着要向朝廷投降,结果他的儿子吴元济却不赞成,你这个当老子的是做够土皇帝了,我这个儿子还没尝过滋味呢,于是伙同部署杀死了自己的老子,接替了淮西镇军使的位子。

    淮西镇的统治者几经变换,几乎是走马观花一般让人眼花缭乱,比之其他军镇更为混乱不堪,原因一是在于当地民风彪悍,骄兵悍将众多,二是由于其核心军队的构成制度造成的。

    其核心军队谓之----“牙兵”,各代军使们,为了维护统治,除拼命扩充军队外,还挑选jīng勇组成亲信“牙兵”。牙兵多“父子相袭,亲党胶固”,有着共同一致的利益。军使对牙兵供给丰厚,往往能得他们的死力,但这也使牙兵十分骄横,只要长官对他们稍不如意,他们就或杀或逐,另立新主,遂形成了“变易主帅,如同儿戏”的局面。

    话说,年前的时候,便有传闻说淮西吴元济已经病入膏肓,他有一个儿子一个弟弟,如果吴元济死,继承人就得从这两人中选出,按照各镇的传统来说,应该是父死子承。但是,吴元济的儿子吴朝光非常的骄横跋扈,常派人四处攻掠,河南地区的许多州郡都遭受过他的洗劫,所以从这个方面来看,朝廷是绝对不会认可他地继承权的。

    也许是顾虑这个原因。吴元济死后,吴朝光干脆匿不发丧。又假借父亲地名义,杀了亲叔叔,然后以父病请求朝廷由他主兵。

    子未得朝廷圣旨便自认“留后”,朝庭自然不许,这时吴元济的死讯也被人揭了出来,吴朝光见瞒不住了,干脆自己任命自己为军使,自领军务,纵兵焚掠舞阳、叶等县,希望朝廷能被自己威势所慑。从而妥协。

    吴朝光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好,他的这番作为反倒引起了朝中大臣更激烈的反对,虽然大家都知道国库空虚。但还是有不少官员奏议要出兵攻伐淮西镇。彻底解决这个毒瘤;同时,也有大臣反对起兵,于是那些rì子。朝堂上分成了主战、主和两派。吵个不可开交。

    主战派以武元宗、姜公辅两位副宰相为主。武元宗在兵部任职多年,又是在陇右指挥过与吐蕃决战的老将。军事经验丰富;而姜公辅曾在淮南道任过两任刺史,对淮西的情况很了解。

    他们并非是过于冲动莽撞,才主张用兵,自然有其原因所在,第一是因为淮西的地理位置特殊。

    比起淄青、成德两镇来,淮西的劣势不是一点两点,地方狭小,兵力有限,四面全是朝廷的势力范围,但是淮西却一直最让朝廷头疼。淄青、成德远在山东、河北,而淮西却卡在朝廷胸口,在它地西面,南可出襄州(湖北襄阳),北可逼洛阳,东面,南跨淮水,北临汴州(河南开封),皆是事关帝国气运的重要城市,从淮西出兵,可轻易威胁,而且,还可以截断汉水和运河交通,使极度依赖淮南以南经济援助的朝廷财政,捉襟见肘。

    从这方面来说,朝廷对淮西是志在必得。

    第二个主战地原因是:吴元济父子不得人心。吴元济患风病多年,jīng神失常,滥杀无度,属下早有怨言,其子吴朝光也不是个能当大任地人,且同样好杀,淮西将士们并不想再拥立一个嗜杀之人。吴朝光自领军务后,便有几个将军投奔到濠州刺史裴武那里,裴武几次上奏,yù领军剿灭吴朝光叛军。

    第三个原因就是朝廷对军镇屡试不爽的釜底抽薪、离间之计再次奏效。吴朝光虽杀死叔叔吴让,但是并没有控制住吴让的部属,淮西镇三军中地“义武军兵马使”崔颢发话要为吴让报仇,正是朝廷趁机出兵地大好时机。

    姜公辅还提出一个理由:前年,淄青镇军使李师古死后,朝廷同意了他的提名,让其弟李师道接替了军使之位,可以说朝廷有天恩于李师道,这次出兵淮西镇,淄青镇谅不会援助淮西,这样朝廷大军无后顾之忧,必能一举击胜。

    不过,这些理由虽然很诱人,但是主和派官员自然也有自己地想法,以户部尚书、参知政事李景俭为首的一部分大臣认为:帝国财政枯竭,国力已不堪承受一场战争,朝廷应该正好趁淮西镇内乱的时候,巩固国本,而不是擅动干戈。

    这一部分从国家财政考虑的官员,以李景俭、杜黄裳为主,他们两人是主持经济工作的长官,虽然这一段时间互相之间颇有摩擦,但他们是最清楚帝国财务状况的人,自然知道现在绝对不是起战争的最好时候。

    杜黄裳为之,还做了封财政方面的简报,呈给朝廷,上面说:陛下去年过生rì,免了关中两年赋税,又免了东西川一年钱粮,眼下府库中仅有钱二百余万缗,扬子院只有钱十万缗不到,各地夏解未至,陛下若是要兴兵首先要发动各道兵马,如此粮饷赏赐都要从国库中出,没有出兵这二百万缗就要耗去一半,若朝廷兵锋不利,这二百万无论如何都不够。战事一起,夏解必然受到影响,朝廷开支一旦出现问题,臣害怕乱的就不止是淮西一镇了。而以“侍中”卢士琼为首的官员虽然同样是主和派,但他们的观点又自不同,卢士琼认为:战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至少目前的这种情况不应兴兵戎。

    他的主张是朝廷一方面以正义公理为名施以压力。另一方面在淮西附近,按兵养威。促使其内部继续分化,寻找更好时机,甚至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如同以前地两个军镇一样,让他们闹够了、闹累了,自然归附。

    应该说,这个建议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也是稳妥之举,首宰窦刚虽然依旧沉默,不过众人看得出来。他是支持这个方案地,但是被公认为是窦派重要成员的武元宗却是强烈反对,又让大家看不太懂这位宰相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武元宗的理由同样让人不好辩驳。他说:目前。淮西镇祸起萧墙,其趋极致,此时不击。他rì岂易轻取?

    对于这位领兵多年的官员。大家自然信服他的战略眼光,而且。平定五镇中的多次决定xìng战役,都是因为朝廷抓住了军镇内乱的绝好机会,果断出兵,才最终取得了胜利,谁又敢保证这次淮西镇的内斗,不是一个同样难得的好机会呢?

    战争总是让人厌恶地,还有一部分官员,不懂什么战略形势、出兵良机之类的兵家术语,他们只知道战争会带来毁灭和灾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能免则免。

    这部分官员,以宰相高爽为首,他们的观点是:自古以来兵事便是生死之道,如非必要,不可妄动。再说,吴朝光眼下并无显著大恶,上次朝廷授予他“侍郎”荣衔,他也很言辞恳切地上表谢恩,并未损害朝廷颜面。而且,既然允了淄青镇李师道地任命,现在不许吴朝光为军使,他不服是正常之理,若是朝廷贸然兴兵,不但吴朝光会死拼到底,只怕连其他强镇都会有借口反弹,如果镇压不成,朝廷刚刚恢复的威望只怕又会丧失了。

    不过,对于这些爱面子、和气为本的官员们,“兵部侍郎”刘嶙只说了一句话,便让他们不好再开口,刘嶙当庭大义凛然地道:“照汝等这么说,淄青镇应了,淮西镇应了,眼看成德镇田富安,幽州刺史刘济亦有病朝夕不保,若一旦物故,是否也要按照他们地意思,任命军使?如此天下何时可平?”

    按照朝廷地制度来说,这种有争议的事情,通常是两个办法解决,一是皇帝御口决定,如果诸位宰相不坚持反驳,便执行下去,但是如今地天子才只有十四岁,没有经验也没有能力处置如此大事;那么第二个办法就是由政事堂几位宰相投票决定,少数服从多数,但是这次的事情却甚为古怪,表决的结果是,主和、主战正好各占一半,窦刚投了和平票,武元宗投了出兵票,两人为此大吵一顿,结果会议无果而终。

    窦刚的xìng子极为刚强,这种xìng格的人,分外受不了别人对自己意见的反对,何况反对的人是自己一手提携起来的武元宗。而武元宗此人,xìng格更是鲠直,从来便是忙于做事,疏于人事,他觉得在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上,绝对不能因为个人感情而有所偏颇,即便是被窦刚憎恨,也要坚持到底,于是要求进行第二次表决会议,并同时拜访了其他几位宰相,希望能争得他们的支持。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却发生了上一章所述的刺杀事件,武元宗的最强力同盟和支持者---姜公辅被杀,他自己也受了重伤,主战派的两员干将,一下全倒了下去,似乎朝廷的决议就要倾向主和派,但是,结果却是大相径庭。

    军镇的这番恐怖行动,彻底触怒了主宰帝国的大臣们,军阀为了保证自己割据势力范围,竟然暗杀宰相,这是帝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恶劣事件,是整个官僚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整体利益,最为痛恨、绝对不可以容忍的事情。

    原本为主和派的高爽、李景俭首先附和“兵部侍郎”刘嶙的意见,要求尽快捕获凶手,严惩幕后指使者,并质问负责京城治安的京兆府和负责监督之权的御史台,堂堂宰相之尊在光天化rì下被人刺杀,是不是严重的失责?

    窦刚更是征得天子同意,颁布了一封特殊的诏令:立即在长安城内进行大搜捕,无论贵室还是平民,金吾卫皆可入内搜查,如有阻拦,格杀勿论。并重奖提供线索者,能捕获凶手的赏钱万贯、官五品;敢藏匿者举族诛之。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