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宦海风流 > 正文 第六部 吏部外郎 第一章 了结

正文 第六部 吏部外郎 第一章 了结

书名:宦海风流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天堂发言人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章了结

    陈明遇的死,是如此的默无声息,同时又是如此的惊天动地,当范理将此事禀告给丁晋时,正在家中喝茶的他,手一松,茶杯掉落地,摔得粉碎。

    “可惜了!”良久,丁晋有些惋惜地说道。

    这是他的真心话,陈明遇这个人,丁晋还是比较欣赏的,虽然为人有些油滑,但也正体现了他的机变灵活,他又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公文,是第六房公认的“笔杆子”,部门中有些事务,还是缺不得这种人才的。

    可惜,这个人却想着踩着自己的身子向爬,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最后竟落到了如此下场,丁晋心中颇为唏嘘,无论如何,毕竟是同僚一场,他并没有想用这样惨烈的结局来报复他。

    范理有些不以为然地道:“此子刻薄寡恩、无情无义,大人何必为他叹息。”

    丁晋摇摇头,没有解释原因,又问道:“省内诸位官如何评价此事?束大人又如何自处?”

    范理一副幸灾乐祸的神情:“事情太过突然,想必老贼也根本没有应对良策,只得急急称病告假。不过,看他那慌慌张张、如丧考妣的样子,只怕回到家中也难心安,大家都颇为解气啊。”

    又说道:“消息传得太广,现在只怕是连省外官员,都大半知道了。听说高爽大人知悉后十分震怒,下令要严查此事,哈哈,看这次束老贼还不死!大人真是妙计。。。”

    说到这里,范理被丁晋严厉之极的目光瞪了一下,才想起此事在当初制定好计划后,大人便曾叮嘱过往后不得再提,而此刻自己得意忘形下竟然给忘记了,忙暗道:该死!该死!脸泛起了羞惭的表情,急忙住口不言。

    丁晋严肃地道:“多做事。少说话,这是本官对你的要求,要是做不到这一点,以后不要再来了!”

    范理急忙承认错误。并再三保证以后一定管好自己地嘴巴。丁晋这才淡淡说道:“陈明遇令史为人胁迫。虽然做了对不起某地事。但是人死为大。现在他被人逼迫而死。其情实堪怜。你代我给他家中些钱物。聊表寸

    范理同样是个聪明人。自然理解了其中地意思。附和着道:“陈令史也实可怜。为人诱惑胁迫。无奈做下了悔恨之事。却又被对方咄咄相逼。不得已下寻此短见。真是可悲可叹。而大人宽宏大度。不计前嫌。也让俺万分佩服。”

    这个家伙也学会拍马屁了!丁晋有些好笑地接受了他地奉承。最后吩咐道:“某还是待罪之身。这些rì子如无要事。不必前来。以免惹人非议。”

    范理会意。又和丁晋闲聊了会。才告辞离去。

    他走后。丁晋将此事地前后因果都想了一番。确定没有明显地马脚落下后。才松了口气。在制定计划之前。他确实没有想到陈明遇地反应会如此激烈。而经历过人大力帮忙反而弄巧成拙地事情后。丁晋对此类情况非常敏感。在朝廷对自己地处罚没有正式下达之前。他不希望再节外生枝。

    不过。陈明遇地死。虽太过出人意料。但是。也可能会对束元嘉造成更巨大地伤害。而这。正是丁晋希望能看到地。

    事情正如丁晋地预料,这番血腥的变故,对束元嘉的声誉造成了无法估计的打击。虽然,之后展开的调查证明陈明遇控诉的那些关于束元嘉的卑劣之事,大多没有真凭实据。多是传言而化。也没有切实的证据能指证他有任何违法之罪。

    但是,束元嘉的名声已是完全被毁了。人们总是同情弱者地,何况陈明遇是以死亡来控诉,所以不管有没有被证实,人们还是选择了相信,于是对事中的主角束元嘉更加痛恨。如果要找出现在长安城中声名最差的官员,那束元嘉绝对能名列前茅,简直是无人敢与之争锋。用范理地话说,就是名声已臭到了“安化门”外,连长安城外的乡野之民都听说了“笑面狒狒”的无耻大名。

    甚至,一些闲得无聊的文人士子,还挥毫写就了一封封慷慨激昂的辱贼文,来批评嘲讽于他;长安城的市井走巷中,也开始流传一个个简单的传奇故事,里面的反派主角,多是以束元嘉为原型,有些大胆的作者,甚至将主角地名字直接冠名为束马猴。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下,无论是尚省,还是朝廷,都无法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个时代的正统文化标准是重德多于重才,有德无才不失得一个好名声,而无德却难以生存。“尚左仆shè”高爽首先放弃了对束元嘉的维护,而后,天子和宰相们也要求有司尽快拟出对此事的果断、有效的处理办法来。

    其中,便有一些刚烈的官员要求将束元嘉明正典刑,以平息民愤。不过这自然是太过严酷和莽撞的意见,“刑部侍郎”王平斋便坚决反对如此草率地没有证据便定人于大罪的做法,而在这方面,朝廷的大部分官员也不赞同此观点,所以没有得到通过。

    而有些官员认为既然没有什么有力的证据,能证明束元嘉有罪,就不能降罪于他。这种意见自然又是偏向了另一个极端,虽然调查确实没有找出束元嘉犯罪的证据,但是他德行的亏损,比如嫉妒后进、排挤贤能、怂恿陈明遇诬告丁晋之类事,都证明他的品德有欠缺,即便不治罪,也不适合再担任现有的职务。

    最后,还是一种折中的意见占了风,取得了绝大多数大臣地赞同。这种意见就是,束元嘉虽查无罪证,无法治罪,但是无德之人,也不适合在zhōng yāng部门担任重要职位,于是建议撤销他现有地职务,至于是贬谪还是彻底罢官。存在争议。

    这种争议体现的其实就是政治地博弈,有可能是束元嘉的关系网、人脉网、及维护他的一些大臣和其他立场势力之间的博弈,也可能是完全和束元嘉没有关系、但是不希望看到他被处罚得太严厉地一些力量和其他力量的博弈。

    但是鉴于目前的群情激奋和束元嘉的不利处境,这种博弈不可能持续的太长,五rì后,朝廷便下达了旨意:罢免束元嘉“尚左丞”之职事官。消去他的一切爵位和散品,贬为“零陵县主薄”,并被宣布,以后不得内召,永为外任。

    这样地处罚,算是比较严厉的了,永为外任,就代表永远不能回到长安来,除非是逢朝廷特赦。不过按照束元嘉的年纪来说,只怕这辈子,也没什么希望了。

    木匠做枷。枷自己,真可谓“自作自受”。

    当丁晋从人们口中得知束元嘉离开长安城的时候,跪倒在安化门外大哭涕零,几名随从拉都拉不起来,不禁很是唏嘘。

    他为之感叹的,不是对束元嘉产生了什么同情怜悯之心,丁晋不会这么装腔作势,先前得知束元嘉将要被朝廷治罪时,得闻消息的丁晋大喜若狂。招呼了几个人便大醉一场,在此事,他用不着掩饰自己的喜怒情绪。

    丁晋为之感叹的,其实是一种类似“兔死狐悲”的心情。他和束元嘉彼此之间虽有仇恨,但是实质,他们同是宦海浮沉人,从某方面来说,是同一类人。仕途险恶、宦海风涛,在凶险莫测地官场。谁又能预测到明rì自己是不是也会像束元嘉一样,被永贬于荒凉僻野之地,再没有翻身的机会?

    有人说,官场是最黑暗的地方,同时也是最明亮地地方,这点出了官场的矛盾之处,如不同地方的官场,其情形就大不相同,甚至是同一个地方的不同部门。官场的环境也不一样。同样的作风在一个地方可能青云直。在另外一个地方可能就被司打落到最底层。

    比如丁晋,以前在宇文成手下受欣赏重用。下级关系良好;但是换到了尚省左部,虽然是同样的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做事,但是却被束元嘉嫉恨,如果不是他严于律己、做事谨慎,只怕现在遭遇贬谪命运的就是他自己,所以说宦海险恶,前途莫测,一个不慎,再jīng明厉害的人也可能以悲惨地结局收场。

    束元嘉案被以高效率处理后,久拖不决的丁晋之事,也被一些有责任心的官员提及。其中,“尚都省左部郎中”孔光三次,希望能尽快解决此事,到第三次奏时,这个倔强正直的老头甚至直言政事堂办事效率低下,对诸位宰相的治公能力做了直接的批评和质问.。

    因为这个,有些好事者便关心起这位孔郎中是不是和丁晋有什么特殊关系。结果一打听,才知道两人之间不仅没有他们所预想的那般亲密关系,甚至可以说,两人还有些不对付,准确点说,是孔光对丁晋有些看不顺眼。

    这位孔郎中,据说是孔圣的后人,可是无论xìng格,还是做事,一点没有“圣人”的风范,为人时而迂腐、时而倔强,省内地人缘并不佳,这一切都归功于他的xìng格实在太臭了。

    在丁晋刚来到尚省的时候,臭脾气的孔郎中颇有些看不起这个年纪轻轻的毛头小子。他是做了一辈子案牍工作的老官吏,素来信奉的是经验越丰富能力越强,说白了就是资历够老才能入得了孔光的眼,可是这个年轻人,无论从哪一点看,都不像个经验丰富的“能吏”。

    但是,随后在工作中地接触认识,却让孔光有些出乎意料,这个年轻人一点都没有他印象中那些毛头菜鸟地飞扬跳脱、虚夸不实,而是做事勤勤恳恳,很脚踏实地,同时,做出的工作也非常漂亮,即便是以严肃古板、要求苛刻出名地孔光,都很难挑出他的毛病,这时,孔光对丁晋的看法开始有了改变。

    可是,接触的时间长了。丁晋身也有一些孔光无法忍受的毛病,比如他和下属那些身份低贱的吏员走得太近,这让孔光很是有些不以为然:官就是官,吏就是吏,如果下不分,尊卑逾越。这还成何体统?

    还有,孔光感觉这个年轻人虽然xìng子沉稳,但也不失狡猾之sè。只看他不好好安于工作,却总是想着一些亲近领导、拉拢同僚下属的手腕,就知道这个年轻人地心态不稳。虽然,孔光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丁晋所负责的工作,确实是完成得无可挑剔,可他总认为年轻人还是不安心工作,有那些闲工夫。何不将工作做得更jīng益求jīng呢?

    也因此,孔光平rì对丁晋多有微词和苛责,在他的本心来说。是因为看到一个难得的人才耽于邪路,所以要尽自己的能力规劝教导他,而在别人听来,却是孔郎中对丁晋很有成见,于是就觉得他们之间有矛盾。

    不过,只有孔光自己才清楚对丁晋这个人才有多爱惜。俗话说“小瑕不掩大瑜”,除了那些鸡蛋里挑石头的小毛病外,这个年轻人几乎全身都是优点和才华。

    “泄密风波”中,孔光看了丁晋制定地“保密条例”后。曾一个人在签押室内兴奋得手舞足蹈,这还不够,他需要和别人分享这种在自己属下发现“奇才”的巨大喜悦之情,于是将之推荐给“左丞”束元嘉,可惜束元嘉嫉妒丁晋,最终没有采用此条例,后来,孔光又将之告知了卢承庆,这份保密条例才最终被“发扬光大”。成为帝国重要律法中的强力补充。

    对丁晋了解得越深,孔光便越难掩饰喜爱之情,这个年轻人,最难得是,他虽然拥有狡猾聪明的本质,但是他只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耍点手段心计,而在政务却是光明磊落、堂堂

    活了大半辈子的孔光,也见识过很多聪明绝顶的官员,而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却无法压制自己的聪明。结果聪明不仅用在了小事,也用在了政务。心地先未光明。则治术总归涂饰,这样地人,即便再聪明、再有才能,对国家、对朝廷也毫无帮助,反而有大害。

    这样一对比下,丁晋的难能可贵,就更为孔光所喜,他甚至认为,这个年轻人如果能沉住xìng子,再稍加锻炼几年,积攒了丰富的政务经验,前途绝对不可限量,而那,就可能不是自己敢窃望地了。

    不过,在这之前,孔光也认为丁晋必须经历一番“琢磨”,玉不琢不成器,而“诬告事件”正是对他的磨练,如果从另一种意义来说,也许对丁晋反而是好事,但是这种好事不能多磨,官场不比其他,一个官员被闲置的时间太长,那就不只是失去一点锐气,可能人也废了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转变。

    所以,孔光强烈,要求尽快对此案作出结论,即使,这种结果是负面的,是对丁晋很不利的,孔光也认为必须要尽快做出定论,哪怕,以后拼着这张老脸不要,为他走动一二关系,让他东山再起,也无所谓了。

    也许,老天也为孔光的这番大公无私的爱才jīng神感动,就在这时,“都事官”郑可能为丁晋案又提供了一份重要线索,这个线索,其实就是丁晋和郑可能二人栽种的“因”,现在结下地“果”。

    当rì,在处理废纸钱的讨论中,谨慎的丁晋和做事细致的郑可能,都认为此事虽众人皆知、皆行、彼此心照不算,但总归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例规,而其实,这件事完全可以征得朝廷同意,光明正大地实行。

    于是,两人曾写过一个折子,称这些废纸与其浪费扔弃,不如收集定期卖掉,以奖励官署中的优秀人员和抚慰那些贫困的低级官吏,这与朝廷、与各级官吏,都是大好之事。

    这份折子,却最终没有了下文,按照丁晋和郑可能当时的想法是,这个意见没有通过,两人无奈之下,只得暂时暗地实行此法,而同时完善奖励扶助措施,争取下一次机会,再向朝廷建议。

    及至丁晋被捕后,郑可能四处走动关系。希望能保他出来,在这一番活动中,郑可能偶然从一位在“门下省”任职的朋口中得悉,他们曾经奏地折子,因为某些人的疏忽,还被耽搁在”门下省”。根本就没有递交给更一层的“中省”,更何况是进入“政事堂”为诸位宰相审议。

    简单来说,“门下省”负有的是“审核”、“驳回”的权限,不仅由天子、政事堂、中省这些层者制定的命令,要经过“门下省”的“审核”,下面呈交来地公文奏章,同样要由“门下省”审核,审核不通过的,或是打回去让其重新修改。或者就扔弃一边,算是搁置了。

    但是丁晋二人地折子,根本连这个审核地过程都还没有经历。便被一些粗心的人,给耽搁了。后来,“丁晋案”闹得沸沸扬扬,这些人也发现了此折子,但是这个时机再呈交去,已是很不合适了,所以就继续搁置。

    而此事,无意间却被郑可能知悉,他自然不能善罢甘休。如果折子没有被疏漏,也许丁晋就不会有这次地无妄之灾,即便折子被审议通过地可能xìng很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鉴于此,郁闷的郑可能便向“门下省”有司提出了抗议。

    而“门下省”长官对此事也很重视,因为本部门和中省是处理国家政务最核心的机构,其中“中省”执掌军国之政令,“门下省”执掌出纳帝命,如果这样的部门出了问题。对国家绝对是致命的威胁,丁晋此事虽小,但一叶可知秋,谁也不敢大意。

    结果,按照从下自的各道流程一查,“尚省应奏之事,须缘门下者,以状牒”门下省”,准式依令。先门下录事勘。给事中读,黄门侍郎省。侍中审。”,原来,问题出在了“给事中”这道环节。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有一名“给事中”属下的令史,无意间将折子夹带回了家中,结果过了几rì才发现,因为公文都有rì期,再拿回去肯定要被追究责任,而不拿回去又恐怕rì后事泄了罪责更重,于是这名令史便将折子带回“门下省”内,偷偷插入了已审核而被搁置地公文中,可是也不清楚怎么回事,这件事还是泄露了出去,最后被郑可能找门来了。

    不提这位倒霉的令史受何等处分,再说有了“门下省”的疏忽渎职之事后,孔郎中更抓住了把柄,第三次奏要求尽快解决丁晋之案,并强烈谴责了某些部门地效率低下和不负责任,矛头还指向了政事堂诸位宰相。

    孔光后,一些谏官也嗅到了其中的好机会,抓住“门下省”渎职之事,大做文章。

    “散骑常侍”董宝德、“左补阙”刘大夏接连,弹劾“门下省”众官员治公懈怠、玩忽职守,让“门下侍中”卢士琼是焦头烂额,头疼不已,一气之下,也不再坚持要惩治丁晋之罪的主张,选了“弃权票”,交由其他重臣去吵个热热闹闹,这事,他是不奉陪了。

    力主对丁晋治罪的坚定派卢士琼既然妥协了,其他人和丁晋毫无利益冲突,又碍着窦刚面子,自然也就纷纷出言敷衍了事,再有“尚左仆shè”高爽或多或少护着自己人的想法下,对丁晋的处罚结论,终于在历经一个多月后,迟迟出台了。

    官场就是这样,无论是多么离谱的结论,总要自圆其说地带些依据sè彩,似乎这样就是合乎了正义、公理。

    对丁晋的处罚令同样如此,诏旨说:丁晋虽贪墨,但因为是属于为公、为众人、为贫困之士,自己分文无取,不属于“六赃”,再者,其忠义良善之处也应赞扬,所以不须从严惩处。但是此作为也不能不给以一定惩罚,以免后人效仿,因此,将丁晋的散官品级降一级,由正七品“宣德郎”将为从七品“朝散郎”,并暂时免去他尚省内所有职务,罢职侯用,以儆效尤。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