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宦海风流 > 正文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四章 新官上任

正文 第七部 襄州刺史 第四章 新官上任

书名:宦海风流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天堂发言人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四章新官任

    大印,是官员的身份标识,也就成了权威的象征,官员们历来对其非常重视,所以交接印章的过程,自然也不会一簇而就,似乎将这个过程搞得越复杂越麻烦,就显得越郑重其事。

    进入刺史府后,丁晋先被恭迎到了别堂等候,因为接印的前提就是那边要卸印,有一个“交”的过程,此时,襄州的大小官员们都要赶往正堂,在大堂内,按照品级、班次站好位置,那位要离任的李刺史,端坐堂,等到堂鼓敲响后,恋恋不舍地站起身来,把官印做一个象征xìng的解下动作,然后,自有堂吏前,跪拜后,从这位李大人手中接过大印,速速送往新任刺史落脚的地方。

    丁晋接到印章后,穿繁复的公服,佩戴齐全,仪式还不算完,或说,大摆场面的时候才真正到来,吹吹打打后,身边服侍的、等候的胥吏们,全部跪拜下来,请长官轿。

    坐轿子,不是去正堂,而是再次出了刺史府,锣鼓唢呐,前后拥戴,在襄阳大街溜一遭,行轿的路线,照例是由东往西,取个“紫气东来”的吉利,待回到刺史衙门口,先不忙着进去,在长长的宽大八字公文墙前,绕半圈,这也有个讲究,叫做“兜青龙”。

    正式进入官署,下轿,向仪门二门礼拜,此时,襄州的官员们也纷纷迎了出来,恭敬地跟在丁晋屁股后面,向仪门跪拜,等到丁晋起身,他们还不能起来,还得再向长官拜一下。

    接着,丁晋带头,领着众人走入正堂,诸位下官还是依照品级、班次站立堂下,而丁晋便进入大堂的背后,由屏风遮挡的空间。

    这个大堂的背后,照样是别有洞天,屏风后面,是宽大的堂帐,犹如现在舞台挂的“天幕”,不过这幕布后面并非是实实在在的墙壁而是六道门,俗称六扇门,又叫中门,供长官升堂时出入,门后面有休息室,有更衣室,有文件室等。

    丁晋进入更衣室,在小厮的伺候下,脱下公服,净手,洗面,焚香,换零零碎碎小玩意更多的朝服。

    待出来,在大堂中,往北面跪下来,这叫“拜阙”或“叩谢圣恩”。“拜阙”后还要“拜印”,这是中国官场地老传统,和现在很流行的“拜物教”相似,可以称为“权柄崇拜”,有了这印把子便有了一切。

    这个礼拜地过程。不需要各位同僚下属参与。他们也不能参与。这属于新任官员一个人地专属行为。和面地“权柄崇拜”相联系。有些类似虔诚信徒对他们所信仰事物地个人祭献。

    跪拜完毕。堂鼓敲响一声。丁晋升堂。朝南而坐。接下来就是行“公座礼”。行礼前先梆。也就是敲梆子。头梆传点七下。意为“为君难为臣不易”七字;二梆传点五下。按“仁义礼智信”五字;三梆传点三下。就是堂匾地“清慎勤”。jǐng醒官员要持身清正。

    三梆敲过。新官坐堂。改以洪厚地鼓声来提示。敲三下堂鼓。按“奉圣命”三字。然后敲五下。就是“本官掌坐堂”五字。鼓敲过了。新官正式入座。大堂两边早已伺候齐全地官员、吏、差役们。一起参贺。说些祝贺之语。

    然后点名。丁晋按着摆放在堂案地花名册。对下面诸人对薄点卯。被点到。高唱一声。从队列中走出来。官人手举笏板。躬身行礼。吏人。就得辛苦地跪伏下来。郑重地叩三下头。这个过程。本意是让新任官员和属下有个熟悉地机会。不过渐渐沦为新长官初来树威地过程。

    一般这个时候。新任官员总是要从出列地官吏身。挑些这样、那样地毛病。或是应到声不够响亮。或是礼节不够完善。甚至只是仪表容貌有所欠缺。总之。总要挑几个倒霉鬼。喝斥训责一番。既是给大家来个下马威。也能显出官地威严。让诸人在以后自己行使权利地过程中。不敢有丝毫懈怠和轻慢。

    这种看似有些“不合情理”地手段。往往却很有效用。尤其是对于在掌控手下方面缺乏自信地官员。初来乍到。大家都还对自己xìng格、能力不熟悉地情况下。用此招。对以后地执政能起到很积极地作用。

    人都是贱骨头,不打不骂,房揭瓦,尤其是尊卑身份的两个阶级,时时敲打,可使其不易忘形,谨记自己的本份,至于说这种几乎没有理由的无端训斥,是否有些太过分呢?谁会在意?官场讲的不是道理,是实力和身份。

    点名后,丁晋对襄州百位官吏,大致有了个了解,不过也就仅止于名字和样貌的认

    到更多,来rì方长,也不急于一时,为官多年,他在心方面的功夫,还是深有体会的。

    堂鼓再次响起,这次是响四声,是退堂鼓,意为“叩谢皇恩”四字,大家都要跪拜磕头,礼毕,“新官任”的正剧算是结束了。

    不过也仅是正剧完了,俗话说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地风俗,而每处衙门也都有每处衙门自己的规矩,襄州刺史府地规矩便是“拜衙神”。

    “衙神”这个词汇,丁晋在京城任职时时常听过,不仅是地方衙门,就是zhōng yāng有些部门也多有供奉,比如户部金部司的官吏们,就将“财神”作为衙神供奉,而兵部职方司却将关帝爷作为“供神”孝敬。

    可见“衙神”虽多有供奉,不过不同的官署可能供奉的神位也大有不同,而襄州刺史府供奉的“衙神”有两个:一个是苍王,是传说中创造汉字地仓,另一个是“萧王”,也就是西汉时的任相国萧何,萧何是地方衙门小吏出身,又帮助皇帝打天下,最后位极人臣,官署以他为衙神倒是说得过去,但是仓又以何能为官吏们尊奉呢?

    丁晋疑惑在心,后来还是好奇下问了一个小吏,才了然于心,听后,不仅哑然失笑,原来,这个苍王却是官署中地胥吏们坚持要供奉的,胥吏另有“刀笔小吏”地通称,常任差事就是动笔杆子做记录、迭文案和算账目,按照中国古代“百工技艺,各祀一神”的规矩,造字地仓自然就成了他们的保护神。

    更让丁晋有些好笑的是,小吏们还别出心裁为这位苍王起了个雅号,叫“不动尊佛”,其实佛典里并无这位“不动尊佛”的座次,这是吏们对苍王的一种尊称。为什么要用“不动”呢来吏们最担心被官老爷罢斥撵走,要想老赖在衙门里不动,全靠恭恭敬敬地侍候苍王佛爷,求他老人家保佑了。

    虽然有些荒诞滑稽,这衙神还是要拜的,丁晋清楚,任之初,万事不清,最忌讳的就是标新立异,贪慕虚名,不过是一两个既不能听也不能闻的木偶泥像而已,拜拜又何妨?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能贴近群众,又不会惹人反感。

    拜神完毕,正剧偏剧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此时已近晌午,接下来的重头戏是吃饭,不过这顿饭历来很简单,因为下午安排的事情还很多,为新长官举办的盛大接风宴便往往推迟在第二rì。

    在机关食堂,大家官不分官,吏不分吏地简单吃了些,都是奔波劳累了一午的身体,即便有jīng美食物摆放在面前,只怕也无心饮食,丁晋吃了一小碗米饭和青菜,敬了大家一杯水酒,然后先行告退,这在礼仪是被允许的,因为长官的家眷初来乍到,也需要他这个一家之主回去安排叮嘱一下。

    说是回去安排,其实并不需他cāo心太多,一应物事,在丁家人来之前,刺史府众人早已安排得妥妥当当,这是归工曹和刺史府仆房负责的事情,但是其他部门也争先恐后参与,毕竟是给新任长官留第一印象,讨好长官的家人,这是讨好官的重要捷径。

    此外,丁府还有一位jīng炼能干的翼管家,或有一二不妥当之处,也早被其利索地矫正,小板看着众人忙乎,有心帮忙,却是无从下手,小璐儿的nǎi娘巧珠笑道:“nǎinǎi,您就只管歇息着,有翼总管在,哪能用您辛苦?”

    小板不好意思地笑笑:“嬷嬷,我什么都不懂,让你见笑了。”

    巧珠奉承道:“nǎinǎi生来就是富贵命,哪能和俺们这些粗手笨脚的下人比。”

    “啊,老爷回来了!”丫头石榴的惊呼,让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到了院子门口。

    丁晋满面微笑地走进来,对忙碌着的众人拱拱手道:“呵呵,辛苦各位了,大家且歇歇。”

    有那嘴巧机灵的已凑前来,笑道:“恭喜老爷,贺喜老爷。”

    “老爷大福。”

    “咱们老爷今天真威风,俺看那些官人儿都恨不得爬到老爷脚底磕头呢,嘻嘻。”

    小板走前来,微微福了福,小声道:“相公,累了,相公先坐下,容妾等给相公贺喜。

    ”

    丁晋心中欢喜,点点头,坐了下来,石榴、苹果两个大丫头拿来大红绸缎,为他全身披挂,这有个称谓叫做“披红贺官”,然后,一众亲人、下僚、仆役、门房厨子丫头老妈、童听差打杂采办,前行礼,丁晋微笑着接受自家人的庆贺。未完待续,如yù知后事如何章节更多,支持&&!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