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命韵 >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得失都是缘分

正文 第四十六章 得失都是缘分

书名:命韵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牧然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周六一大早,纪小川就起了床。打电话给周立波,不想周立波的手机关机。又跑到周立波住的地方去找,敲了一阵门,里面也没有动静。纪小川嘴里嘀咕了一句,这家伙,昨天说得好好的,今天一起到南台山去的,大清早,怎么就见不到人了呢?

    坐公交赶到中心汽车站时,才七点多一点。纪小川车站广场等了一会,始终不见周立波的身影,便到售票窗口买了一张去南台镇的车票。在候车室等了十多分钟,便进站上了一台中巴车。没过多久,中巴就开动了。

    中巴出城后,便上了国道,一路向北行驶。南台镇就在南台山前山的山脚下,离云滨城区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一路上,不时能见到挂着“南台进香”条幅的中巴、大巴。一看车牌,不仅有江南省各个市县的,就是周边几个省份的车辆也不少。让纪小川暗自惊讶不已。

    实话说,虽说是云滨人,但由于东祁县在云滨市辖区的西南部,离南台镇有一百多公里。小时候,纪小川有时间,但纪小川的父母不信佛,没有带他去过。上中学后,纪小川便被学习彻底捆挷,也无缘前往。

    一路上,车辆太多,不时堵车,纪小川乘坐的中巴到达南台镇时,已经过了十点。下车一打听,南台大庙就在山下的镇上。纪小川心想,还是先去大庙参佛,完了再上山一游。

    出了站台,在车站前的广场坐上出租摩的,不到十分钟,就到了南台大庙附近。这里,离南台大庙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但摩托车被拥挤的人流堵住了。

    纪小川从摩的上跨下,付了车费,摩的便离开了。举目一望,前面的大庙前,此刻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人头。拥挤不堪的人群中,有许多人都穿着特制的进香围裙。

    从人群中奋力挤到大庙的门前,纪小川已是热汗淋漓。

    这里是一个小型广场,与大庙的红色院墙隔着一条小溪。小溪上有一座古式拱桥,白玉雕栏,青石路面。小桥的另一头,正对南台大庙的正门。大庙的广场上,摆有许多卖香火、小吃、水果、药材、玩具的摊点,生意火爆得令人咋舌。

    大庙的售票窗口,设在大庙正门的右侧。此刻,售票窗口前正排着几列等待购票的队伍,从窗口前一路排过来,跨过小轿,一直排到了广场上。

    望着长长的、缓慢移动的购票队伍,纪小川顿感脑袋发晕,心里一动,继续往前挤去,终于挤到了小桥的桥头。

    桥头有几个武警在维持秩序,其中的一个伸手挡住了纪小川。武警问道,有票吗?纪小川摇摇头说,没有。武警说,没票请排队购票。

    纪小川抬眼一看,武警的面孔很稚嫩。红色的肩章上,只有一道黄色的横杠,心里便知道这是一个新兵,便想蒙混过关,于是掏出《记者证》递了过去,说:

    “哦,我是记者,正在执行采访任务,请给予方便。”

    这个《记者证》,是南方那家都市报社发给纪小川的,当时因为报社老板失踪,群龙无首,一片混乱,根本没有人想到要收缴证件这件事。

    小武警一愣,接过证件,打开,看看证件,又看看纪小川,显然是在核对相貌。相貌当然不会错,但证件确实有问题,持倒闭报社的记者证,也只能算冒牌记者。

    纪小川见小武警打量自己,故作镇定,坦然地对视他的眼睛,心里却有些不踏实。因为报社倒闭的消息,曾经在网上引起过热议,他担心小武警会看出问题。

    虽然小武警没有看出记者证的猫腻,却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放纪小川过去?犹豫了一下,小武警冲站在不远处的另一个武警叫了一声:

    “报告班长,这里有情况。”

    纪小川心里一惊,以为小武警看出了什么破绽?但木已成舟,只能等待发落。被叫的武警走了过来,问道:

    “什么情况?”

    小武警把纪小川的《记者证》递了过去,又低声叽叽咕咕地说着什么。纪小川紧张地注视着他们,心里思考着对策。他注意到,这个被称为“班长”的武警,同样很稚嫩,也就十八、九岁的模样,只不过因为他的脸色黑一点,显得老成了许多。

    再看老兵佩带的肩章,上面有两道黄色的横杠,但并没有士官的标志,便知道这是个冒牌的“班长”,心里顿时镇定了不少。因为纪小川知道,在部队,新兵通常都称老兵为“班长”。纪小川虽然没有当过兵,却是一个军事发烧友。一进大学,又参加了军训。耳濡目染,这点军事常识还是有的。

    当老兵打量自己的时候,纪小川煞有介事地叫了一声:

    “班长同志,辛苦了!”

    老兵点了点头,显得有些得意,并没有说什么,就将证件还给了纪小川,又给了纪小川一个标准的军礼,挥手请他进去。

    走过小桥,纪小川往售票窗口看了一眼,门票价每人40元。站住,想了一下,纪小川并没有朝售票窗口走去,而是径直往大庙的入口处走去。

    大庙的入口处,有四个工作人员,正在严格盘查游客的门票或者年卡。纪小川走到入口处,向一个工作人员递上《记者证》,称要进去采访,不料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称:“对不起!今天大庙谢绝免费参观和采访。你如果要进去,请到窗口购票。”

    纪小川交涉了一阵,没用,对方一点通融的余地也没有。看来南台大庙的“谱”很大,记者的身份,在菩萨面前不管用。

    纪小川很是懊恼,却无可奈何,因为底气不足,他不敢较真。没法,纪小川只得向售票窗口走去,可又不想排队,那样太耽误时间。灵机一动,纪小川选中了队伍中一个模样清纯的女孩,看样子是个大学生,迈步走了过去。

    走到女孩的身边,纪小川亮明记者身份,请她代买门票。这一回,女孩挺乐意,爽快地答应了,还嘀嘀咕咕地与纪小川聊了起来。

    闲聊中纪小川得知,女孩叫宁静,是江南理工学院的大二学生,广告专业,利用署假与几个同学来南台山旅游。纪小川知道,江南理工学院在岳衡市,虽说是一所二本大学,但它的广告专业在国内很有名气。

    买了票,女生邀请纪小川结伴而行。看得出来,她对纪小川很有好感。但纪小川害怕言多必失,扯个慌,与宁静分别了。

    进了大庙,是一条长长的甬道,甬道两边分布有许多古老的大树。甬道的尽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藏经阁,阁下有一条拱型通道。通道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块介绍大庙景观的牌子。纪小川走上前去,仔细地默读起来:

    “南台大庙,是中国南方颇具规模的古建筑群,其规模之宏大,建筑之精美,结构之完整,布局之周密,实属罕见,有“南国故宫”之称。

    大庙始建于唐,后经唐、宋、元、明、清十多次修缮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大庙依次九进,包括正殿、寝宫、御、盘龙亭等建筑……正殿高22米,由72根石柱托举,整个建筑庄严肃穆,气势雄浑。

    大庙坐北朝南,四周围以红墙,角楼高耸。林涧山泉,绕墙流注。庙内,东侧有8个道观,西侧有8个佛寺,以示佛道平等并存……”

    看完简介,纪小川便随着人流向前移动……

    在大庙里整整转了二个多小时,纪小川却与佛无缘。因为一路走来,每个佛堂的门口,都挤满了等待进去顶礼膜拜的人群。纪小川没有耐心等待,也没有心念的菩萨,只想找一个人少的佛堂,进去敬香祷告一番完事,并不在意佛堂里供奉的是那路神仙。

    如此,不知不觉间,纪小川就随着人流从大庙的后门转出了大庙。等到纪小川察觉时,身子已在大庙的墙外。再想回去,已经不可能,因为后门只出不进。不由懊丧不已。

    大庙的后面,是一条上山的沥青路,顺着弯曲的道路往山上走,纪小川就看到沿途有一些香客在三步一跪九步一拜地往山上移动,模样极其庄重和虔诚,不由感慨不已。因为纪小川听说,正常行走,到达山顶也需要三四个小时,如此跪跪拜拜,天知道到达山顶的寺庙要多少时间、多少气力呢?纪小川简直无法想象。

    虽然这些香客的勇气和毅力令纪小川自叹不如,但如此虔诚,又有多少实际意义呢?纪小川感觉,这些香客真的有点令人不可思议。

    边走边想,纪小川就到了山门前。

    南台山的山门,横亘在一个宽敞的谷口上,建筑风格很是大气。山门前有一个很大的广场,广场四周群山环绕,南边紧靠山脚,西部是主峰方向,北边濒临悬崖。悬崖下是一条深谷,谷底有一条湍急的溪流。站在山崖边,依稀可闻谷底传来的阵阵波涛声。

    买票进入山门,坐车到了山上,纪小川开始漫无目标地走马观花。整个下午,纪小川都混迹在拥挤的人群中,但山上的庙宇,远没有山下的南台大庙香火旺盛。纪小川随意在一个庙里给菩萨磕了几个头,又往功德箱里投了二十元钱,算是了确了敬佛的心愿。

    在山上转了半天,总的印象,一是山上的寺庙很多,一个接着一个。寺庙内古木参天,幽雅深邃,且历史久远,香火很旺。二是山上的景色秀美,云雾缭绕,景随云变,触手可及。置身其间,让人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傍晚的时候,纪小川回到了山下的小镇,住进了一个背街的私家旅馆里。吃过晚饭,闲得无聊,纪小川走出宾馆,在街上漫步闲逛。

    此时的古镇,已经没有了白天的热闹和喧哗,显然很安静。一轮圆月,高挂在天空。月色下,远远近近的山峰仿佛很远,又仿佛近在咫尺。

    路上的行人不多,从街边镂花的窗户中,透出了昏暗的灯光,锃亮的青石板上,泛着斑驳的光点,脚步声清脆而悠扬。

    细细的微风里,感觉带着一丝潮湿和阴冷,透着一种灵性,一丝澹泊宁静之气,从袖口和衣领处浸润进去,让人感觉特别清醒,忽然间就有了一种思古之幽情,脱俗之意境。

    拐过一个巷口,是一条沥青大道,两边的路灯很明亮。纪小川一眼看到,不远处,有一个独行的僧人在缓缓行走。纪小川心里一动,便走了上去。

    老僧目不斜视,手捻佛珠款款而行,嘴里自言自语地念叨着什么。老僧没有金庸小说里得道高僧那样的仙风道骨,看上去很清瘦,皮肤黝黑,满脸风尘之色。

    纪小川上前搭话,老僧倒是非常和蔼,有问必答,而且话语间透着一种淡定恬然,每句话都很短,很浅显,却句句说到了纪小川的心里。其实老僧说的话并不高深,却都是他自己能想到但想不明白的话。

    到了一个路口,老僧道别,纪小川真诚地表示感谢:

    “师傅,谢谢您的指点,真的是难得的缘分,我此行不虚了!”

    老僧呵呵笑道:

    “年轻人,看得出你心里有很多困惑,这其实很正常,不要想得太多了,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得到的便是缘,失去的不是没有缘分,而是更深的缘分属于别人。有时看似别人抢走了你的机会,其实是这个机会根本就不属于你,人生就是在得到与失去中度过的,有得有失,有失有得,没有必要为失去的而遗憾、伤悲,需要珍惜的,是现在得到的。”

    说完,老僧加快了脚步,渐渐与纪小川拉开了距离。

    望着老僧渐渐远去的身影,纪小川恍然大悟,原来古代那些文学作品中的讲道确有其事。老僧的话虽然平淡,但娓娓道来,却宛如山坳里吹出的清凉山风,让人有一种尘灰被轻轻拂去的畅快和轻松……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