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命韵 > 正文 第七十四章 蚁族现象的启示

正文 第七十四章 蚁族现象的启示

书名:命韵  类别:都市言情  作者:牧然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元旦节后,接连下了几天雨,雨中伴着呼呼的北风,风雨交加,气温就陡然降了下来,这座内陆城市进入了严寒时节。

    这天,纪小川刚进办公室,就听到隔壁的信息部有人在叫他。隔着玻璃墙循声望去,便见郭虹娜正坐在休息区的沙发上冲自己招手。

    纪小川退出办公室,进了信息部。一路往里走,便注意到,郭虹娜的身边坐着一个穿着黑色皮夹克的年轻人。见纪小川走了过来,年轻人站了起来,微笑着,友善地看着他。待纪小川走到身边,郭虹娜才站起来,说:

    “小川,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学兄谭先伟,在市政管理局办公室当秘书。”接着,郭虹娜转向谭先伟说,“先伟,这是我的同事纪小川,也是秘书,你们算是同行。”

    两人握手,相互问候了一句,纪小川便伸手到兜里去掏烟。但没等他掏出来,谭先伟已经把香烟掏了出来,是60多元一包的精软江南。纪小川笑了笑,抓着烟盒的手便松开了,空着手抽出来,接过了谭先伟递过来的一支烟。

    在沙发上坐下,纪小川吐出一口烟雾,打趣道:

    “虹娜,我和谭兄虽说是同行,可地位和身份却有天壤之别的。谭兄是政府官员,吃皇粮,金饭碗,我是平头百姓,捧着的是泥饭碗,不可同日而语的!”

    谭先伟呵呵笑道:

    “纪秘书高抬我了。其实,公务员也就那个样,无非就是稳定一点,收入并不很高,每月也就两千多元,外人看着很光鲜,其实徒有虚名。”谭先伟说得虽然谦虚,语气中却透露出一种掩饰不住的优越感。

    纪小川取笑道:

    “这么少,不会吧?怕我们向你借钱?”

    谭先伟认真地说:

    “我骗你们干什么?”可他从纪小川和郭虹娜的脸上,看到的仍然是不相信。

    谭先伟知道,近两年来,公务员的工资,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媒体一再紧追不放,社会上关于公务员高工资高福利的说法越传越邪乎,以至于自己在与人聊起工资时,总是受到嘲讽和奚落,怎么解释都没用。

    郭虹娜白了谭先伟一眼,噘起嘴巴嚷道:

    “泥饭碗怎么了?我们可是纳税人,并不比别人差。”

    谭先伟有点尴尬,讪讪地说:

    “就是,就是,现在机关也不好混了。”

    纪小川坐在郭虹娜的身边,却有意保持了一段“安全”距离。他已经意识到了,郭虹娜和谭先伟之间的关系有些微妙。

    其实,郭虹娜与谭先伟在大学时同处一个院系,但谭先伟比她高出两届,算是学长。从大学到现在,谭先伟一直在追求郭虹娜。而郭虹娜对谭先伟的态度一直比较暧昧,既不明确答应,也未直白拒绝,若即若离。

    谭先伟去年考上了公务员后,自然不乏美女献媚,可他却能耐住性子坚持追求郭虹娜,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憨劲。但他不知道,自从纪小川出现在郭虹娜身边后,郭虹娜心里的天平就有些倾斜了。

    纪小川说:

    “不会吧?”他以为谭先伟在撇清。

    谭先伟知道纪小川心里在想什么,也怕再遭郭虹娜的白眼,诚恳地说:

    “哎,你们注意到有关‘百人评议团’的报道了吗?”

    纪小川不假思索地说:

    “知道。不就是市委、市人大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机关工作人员、企业代表等,以举行听证质询、收集民众意见等形式,对政府部门开展的评议活动嘛。媒体称,因为参加评议的代表在百人以上,所以这个活动被称之为百人评议团。我记得,外地一些媒体在报道中,还多次使用了‘震撼’这个词。一是说评议活动使评议对象深受震撼和触动,二是说评议结果震撼了当地的权力部门。”

    谭先伟感慨道:

    “没错,是很震撼的!就说最近这次评议吧,我们局排在最后三名中。你们不知道,评议结果见报后,局里就三天两头开会整风,可把人整苦了!”

    纪小川呵呵笑道:

    “看来这种评议活动还有点作用。其实,你们的衙门作风早该整整了。路灯不亮、道路破烂、下水道井盖缺失,那一样都会对市民构成安全隐患,可你们就是视而不见,也不知你们成天在干些什么?”纪小川口无遮拦地数落。

    谭先伟红着脸说:

    “这还不是因为前一段时间老是下雨来不及嘛!你现在去看看,不都整改好了嘛!那一阵子,我们全局上下一齐出动,没日没夜的干,几天就把存在的问题全解决了。”

    纪小川不依不饶:

    “是解决了,本来也就那么点事。可天晴了几个月,你们就是拖,要是没有这次评议活动,还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

    谭先伟的脸上有些挂不住,讪讪地说:

    “也是。其实,刚到局里时,我们年轻人对机关的衙门作风、官僚作风、拖拉散漫现象也看不惯。可久而久之,就习惯了、麻木了,算是入乡随俗了吧!”

    纪小川调侃道:

    “哼,好一个‘入乡随俗’!你们就不能出污泥而不染吗?”

    谭先伟尖声叫了起来:

    “纪秘书,你说得轻巧,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我们不要饭碗了啊?!”

    纪小川本想再讽刺一下谭先伟,可想想自己艰难的就业经历,不也是在为“饭碗”而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吗?于是自嘲道:

    “为三斗米折腰,我们这一代大学生也真够悲呛的!”

    谭先伟看了纪小川一眼,嗫嚅道:

    “也不能……这样说吧。其实……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理想得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任何时候,生存总是第一位的嘛!”

    纪小川说:

    “你是说,在遥远的理想和残酷的现实之间,我们只能抛弃理想?”

    谭先伟嗫嚅道:

    “也许……这才是明智之举。我知道,这种选择的确让人痛苦,但必须接受。记得在大学时,我们的抱负多么纯洁,我们满怀用知识改造社会、创造美好未来的雄心壮志,总以为只要努力,理想就能实现!可现实是什么?现实是我们那时太天真、太幼稚了。

    “在大学里,我们自诩是天之娇子,但一出校门,就什么都不是了。在人才市场上,我们被人挑肥拣瘦、评头品足,简直就像是娱乐场所的小姐一样。曾经流落街头的时候,我连寻死的心都有过啊!”谭先伟说完,眼圈都红了。

    屋里一下子静了下来,几个人的胸脯剧烈地起伏着,粗重的喘息声清晰可闻。几乎共同的人生经历,让大家都沉浸在痛苦的咀嚼中。过了好一会,谭先伟又说:

    “说起来,我们还算是幸运的。不管怎么说,都找到饭碗了。上个月我到京城出差,碰到了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你们猜,他现在在干什么?”

    “干什么?”郭虹娜随口一问。

    “蚁族,”谭先伟说,“在做保险推销,说是一毕业就去了。我问他一个月能拿多少工资?他说每月也就一千多元。我一听,简直无法相信,这么点钱,在京城怎么生活?但他说,还凑和,床位每月300元,每天吃两顿,大概也就500多元,加上公交费和零花,每月还能节余一二百元。我的天,那是怎样的生活啊?我真的不敢想像!”

    纪小川和郭虹娜吃惊地看着谭先伟,感觉真的不可思议。谭先伟接着说:

    “我当时听得鼻子有些发酸,就把他拉到了附近的一个小酒店,点了六菜一汤。你们猜怎么着?我还没怎么动筷子,他就风卷残云似的把两瓶啤酒和满桌的饭菜倒进了肚子里,看得我目瞪口呆的!”

    纪小川吃惊地问道:

    “怎么混到食不裹腹的地步了?”但话一出口,纪小川就想起了自己在南方那座海滨城市的经历。前面几个月里,有林晓珊的钱撑着,过得还行。后来林晓珊走了,自己就住进了十元店,不也是饱一顿饥一顿吗?

    谭先伟看了纪小川一眼,说:

    “其实,不只是这些‘北漂’宁肯挨饿也要呆在京城,还有在上海、广州,以及一些省会城市的‘漂们’,都是一样的境遇。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啊,对城市的迷恋,简直到了着魔的程度!特别是对大都市,简直如飞娥扑火一般的执着和奋不顾身。”谭先伟的口气很老到,似乎忘记了自己也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

    郭虹娜摊开双手说:

    “可不去城市,我们又能到哪里去呢?去农村吧,我们什么农活也不会干呀!做重体力活吧,我们又手无缚鸡之力。你们说,我们能干别的什么啊?”

    谭先伟苦笑了一下,说:

    “唉,现在的农村也不会要我们的,除非政府再来一次上山下乡。再说农村的年轻人现在也都跑到城里来了,上山下乡,也得有人教我们干农活吧。几个月前,我回了一次老家,现在的农村,就剩下些老弱病残和小孩,除了农忙时节,村子里没有几个人,冷冷清清的,荒芜而凄凉。还有许多地方,田地都荒芜了,也不知道粮食、蔬菜怎么就没有短缺呢?”

    纪小川接口道:

    “我想,这得多亏农业科技进步和土地集约化水平的发展。现在一亩地能产一二千斤粮食,温室大棚一年四季都能生产蔬菜瓜果,还有养殖大户。要不是这些,都挤到城市里来,恐怕大家只能喝西北风了。”

    “哎,先伟,你那同学是怎么打算的,总不能这样混一辈子吧?”郭虹娜把话题拉了回来。

    谭先伟说:

    “他告诉我,还准备呆下去,说总会有机会的。”

    郭虹娜叹息道:

    “真傻,耗什么呢?”

    谭先伟说:

    “我当时也是这样说的,可他并不认可,而且觉得挺委屈。从他的话里我感觉,他们对于社会给予的关注、同情和帮助,其实并不领情。他说社会误读了他们,媒体的聚焦报道,让他们的内心五味杂陈。他说他们是正常人,正在过着正常的生活。虽然过得艰辛,但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么糟糕,更不需要别人可怜和同情。他说……”

    “嗬,这么热闹!在聊什么呢?”

    一个意外响起的声音,让这几个年轻人吃了一惊。抬头一看,不知什么时候张学丰已经站到了他们的身边。

    “董事长!”

    纪小川和郭虹娜异口同声地喊了一声,连忙站起身子。郭虹娜接着说,“我们在说同学间的事情。哦,董事长,这是我的校友谭先伟,在市政管理局当秘书。”

    张学丰伸出手,热情地与谭先伟打了招呼,眼睛扫视了几个人一眼,说:

    “呃,我刚才听你们是在说什么蚁族吧?”

    见几个人点了点头,张学丰接着说:

    “其实啊,在城市化的过程中,产生蚁族现象很正常。再说,蚁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全国符合蚁族标准的人有多少?到底是学非所用,还是就业能力差造成的?这些都需要认真调查分析,任何夸大、过度渲染,或者缩小某一社会现象的言论,其实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纪小川问道:

    “董事长,你的意思,是网民把问题炒严重了?”

    张学丰一怔,哈哈笑道:

    “小川,将我军呢?问题当然是客观存在,但网民在分析成因时,不能说没有简单和偏颇的倾向。诚然,蚁族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就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但大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啊!

    “比方说,许多年轻人都想呆在大城市,不愿屈就中小城市。都想坐机关,不愿意下基层,怕吃苦怕受累。其实,年轻人吃点苦,受点磨难,坐一坐冷板凳,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经历些艰难和辛酸,并不是坏事。说起来,一个人要想干成一番事业,除了具备相应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外,还需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力。而知识、经验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学习取得的。但意志这个东西,是无法从书本、从牛人身上学到的,只有亲身经历过那种刻骨铭心的挫折和磨难,或者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才能获得。”

    张学丰说着呵呵笑了起来。笑了一阵,接着说: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年轻时经历点困难,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体察民情、锻炼毅力、积累经验,很值得。若干年后,就会明白这一点。要知道,有基层锻练的工作经历,是年轻人成长的重要基础。我本人年轻时就在新疆工作过许多年,现在回想,那一段工作经历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张学丰说得语重心长,见几个青年还在凝神静听,又说:

    “其实,任何年代,都有心怀梦想的理想青年,不管前面的路多么坎坷,风雨几多,他们都会以青春的勇气和热诚拼搏闯荡,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生活。我觉得,在北漂的身上,最难能可贵的,是年轻人具有的乐观、自信、奋发向上的心态。你们说,是不是?”

    几个年轻人点头赞同,开心地笑了。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