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当前位置:许肯中文网 > 你没读过的历史 > 正文 第二十四章 老乡见老乡

正文 第二十四章 老乡见老乡

书名:你没读过的历史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晗鱼儿 || 错误/举报 更新/提醒 投票推荐

    ()    孔子在齐国讲学两年,门下集结了一大批对其个人崇拜的学生,并且这些学生回家之后对家长言说孔子的德行,家长再对其他家长传颂,其他家长再让他们的孩子来听孔子讲课,就这样,长期跟随孔子学习的人就多达好几百,而听过孔子的课或者间接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并且崇拜孔子的人,何止成千上万。

    在任何朝代,任何国家,学生都是思想最为活跃,热情最为高涨,行为最为激进的一群人,他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思潮,也很容易被人利用。而身为一国之君的齐景公,不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在他的眼皮子底下,竟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组织,并且都是对孔子言听计从的学生,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无论孔子是怎么想的,齐景公也不会允许这件事情发生。但是,想找到孔子的一个过失,并且把他杀掉,简直是难比登天,要知道,孔子德行兼备,一向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并且在生活作风方面也没有任何“小问题”,至少是没有发现任何“小问题”,如果强加罪行杀掉他,或者将他驱逐出境,很有可能会引发暴动,但如果放任不管,孔子的组织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让齐景公寝食难安。

    于是,齐景公就暗中授意齐大夫,让他放出话去,要以个人的名义找孔子的晦气,孔子聪明绝顶,并且深谙治国之道,一听就知道齐大夫这样说是要把自己吓走,防止自己继续在齐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但他仍然无法确定,这件事情是齐大夫自己的意思,还是齐景公的授意,毕竟鲁昭公还在齐国,孔子的忠君思想让他不愿意离开齐国。但他对齐景公一试探,就真相大白了:齐国的整个统治层已经不欢迎自己了,但他们还算厚道,没有把事情做绝,现在走还来得及,迟一步就真有可能性命不保,就这样,孔子带着弟子们回到了故乡。而齐大夫却背了一口大黑锅,三千年。

    孔子回国是一件震动鲁内外的事儿,鲁国一时之间,万人空巷,百姓们热烈欢迎狼狈的孔子队伍,像是迎接得胜归来的将军。

    人群之中有一双清澈的眼睛,紧紧盯着孔子的队伍,这双眼睛属于一个只有七岁的男孩儿,他被父亲扛在肩上,代表全家人一睹孔子的风采。他瞬间就被孔子折服了,不是因为孔子超过一米九的身高,也不是因为孔子的潇洒迷人,更不是因为他小小你年纪就想搞基,而是因为他看到,在经历了长途跋涉之后,孔子的学生们一个个在地上拖着脚行动,显得形容憔悴,狼狈不堪,只有孔子——坐在车里。

    是的,他并没有见到孔子,只是听旁边的高个之人说,坐在车里的人是孔子。但他从此立下了一个伟大的志向,要成为一个像孔子一样的德高望重之人,这样就可以得到人们的尊重,并且在大家都步行的时候独自坐在车里。

    这个小孩儿姓曹,名回,字子渊,但如同我们称呼孔子不为“子子”一样,我们称呼“曹回”也不为“曹回”,而是他的氏,加上名,即“颜回”。

    等颜回的岁数翻倍之后,他正式拜孔子为老师,跟从孔子学习儒术。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很快就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先说现在鲁国的局势,鲁昭公逃走后,他的弟弟鲁定公即位,但是上次的内乱给了鲁国重创,国君大权旁落,鲁定公成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傀儡,傀儡到什么地步呢?让我们来对比一下傀儡的代名词——汉献帝。

    地位方面:汉献帝是天子,鲁定公是诸侯国国君。

    地盘儿方面:理论上全天下都是汉献帝的,但是鲁定公只有山东之地,还是理论上。

    权力方面:都是仅限于**打老婆,但是汉献帝的权力刚开始旁落于册立他的董卓手中,之后又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没有“从一而终”但始终只在一个人的摆布之下,而鲁定公却同时被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玩儿来玩儿去,由于这三个人都是鲁桓公的后代,所以史称“三桓”。夸张的是,鲁国的大权还不在这三个人手中,而是掌握在他们各自的家臣手里,原来他们三个也是傀儡,于是鲁定公顺利成章的成为了大号傀儡。

    综上所述,鲁定公比汉献帝还要废。

    但是,永远不要低估一个国君的心,听说孔子回来了,鲁定公很是高兴,就像汉献帝听说刘备来到了许昌一样。

    鲁定公想要让孔子帮助自己获取实权,但首要工作就是让孔子进入鲁国的统治阶层,让他掌握权力,才能除掉三桓及其家臣,这就成为了一个悖论,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不要以为没有权力的君主就是低智商的蠢材,鲁定公想到了一办法,这个办法与齐景公的做法正相反,齐景公为了防止孔子形成庞大的势力,将他的整个学术集团驱除出境,而鲁定公急需孔子培养自己的力量,就经常召见孔子进一步提高他的知名度,并且颁发诏书,以官方的形式鼓励孔子开设学堂,那些家臣的智商显然不够,没能洞察出鲁定公的用意,还以为鲁定公在朝政上无法施展手脚,就想要在教育界过把瘾。

    有了官方的推荐票,孔子的学堂很快就办起来了,并且比在齐国的时候更加红火,毕竟孔子一口字正腔圆的山东话还是老乡听起来最亲切。

    回到了家乡的孔子,讲起课来也更加的放松,常常妙语连珠,听课的学生们就把这些蕴含深刻道理的话语记下来,带回家中温习体会,形成了中国最早的课堂笔记,并且,多年之后,孔子的学生们将各自的笔记汇总到一处,经过删减整理,编成了《论语》。

    这书,一教就是六年,有一位十几岁的少年来到孔子的学堂,要拜孔子为师。孔子在当时相当于大学教授,弟子多是二三十岁的成年人,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孔子并不想收这个少年为徒,并且劝他去初等学校就读,可是这个少年丝毫不为所动,见孔子不愿意收他,竟然直接开始背诵孔子的一些出名言论,甚至连孔子与鲁昭公、鲁定公的一些对话,他都一清二楚。

    这让孔子大吃一惊,竟然还有一位少年,迷恋自己如斯。

    这个人就是六年前的那个小孩儿,现在已经十三岁的颜回,他像现在的初中生追歌星影星,收集他们的头发,血迹一样,收集整理孔子的所有言论,然后逐条背诵。

    但是,你如果以为他是一名书呆子,那就大错特错了,颜回不仅聪明绝顶,浑身上下透着机灵气儿,并且长得帅气,英姿逼人,很是招人喜欢。

    圣人也是有虚荣心的,见到一个如此崇拜自己的少年,孔子在高兴之余,也肯定没有理由不收颜回为徒了。

    从此,颜回告别了对于孔子言论的死记硬背,经过孔子的悉心教导与无数个小灶,颜回很快就将这些理论与实际事件融会贯通起来,简直就是第二个孔子。

    孔子越来越欣赏这个学生了,多年以后还曾在人前夸奖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短短的一句话,中国第一圣人孔子,竟然首尾呼应的两次夸赞“贤哉回也”,这真是一件令人热血沸腾的事情,不知道他到底往脑袋上撒了多少盐,才能这么贤。

    另外,这句话还说明了一件事情:像孔子一样,颜回的家境也很贫寒,正所谓英雄惜英雄,穷人怜穷人,孔子与颜回正是天生的统一战线。

    孔子与颜回相互找到了精神伴侣,常常探讨问题到深夜,孔子对于颜回,亦师亦友。

    这种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飞快,而放在书中,就显得更快了,一转眼,八年过去了,孔子51岁了,已经知了一年的天命,而颜回正好弱冠一年。

    在这八年之中,颜回本就不错的学识更是突飞猛进,性格也受到孔子的影响,逐步完善,虽说“人无完人”,但颜回绝对称得上是一位“仁人”。少时外露的机灵劲儿被隐藏了起来,处事之时多了几分沉稳,虽然嘴上还没什么毛儿,但是他办事儿,孔子放心。外显的小聪明被历练成为内涵的大智慧,凡是与他深入接触过的人,都能体会得到他看不出来的聪颖,孔子也时常告诉新来的那些不了解颜回的门生“回也不愚”。

    我们不得不感叹,山东不仅出大汉,还出智者,真是地灵人杰,一个智慧与勇武共存的地方。

    这一天上午,孔子私下找颜回聊天儿。

    “回,为师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

小技巧:按 Ctrl+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回到上一章,按 →键 进入下一章。